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6-09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宝级甲骨文书法作品在南京展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 文 顾炜 / 摄)6 月 9 日是 " 国际档案日 ",档案所承载的,是一代代人的记忆。而今年,恰好又逢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甲骨文则是来自殷商时期的记忆。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世界记忆——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甲骨文书法艺术展 " 正在展出中,展览将持续到本月 11 日。位居展厅入口处 "C 位 " 的,是一幅立轴,题为《小窗鸡鸣》,那是著名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甲骨文诗作(复制件),手书原作保存在江苏省档案馆甲骨文研究资料库,是国宝级藏品、镇馆之宝。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甲骨文虽然出土于河南安阳,但它的考古发掘,与江苏也有一段相当深的渊源。

△展览海报 省档案馆供图

立轴甲骨文书法,挂满了一间展厅

用甲骨文写成的书法书法作品,是什么样的?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的一间展厅里,四面的墙上都挂满了一幅幅书法立轴作品。但走近了却发现,这些字,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隶书、行书、草书或楷书,而是它们的祖先——甲骨文。

对照着立轴边的解释说明,一些文字依稀可辨。比如,一幅 " 启明喜听龙舟鼓,雪暮不闻车马声 " 的立轴作品中," 车 " 字下方有两个圆形 " 轮子 ";而 " 马 " 字如果逆时针旋转 90°,则像极了一匹立着的马。

近日,由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的 " 世界记忆—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甲骨文书法艺术展 " 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南京市甲骨文学会向江苏省档案馆捐赠甲骨文书法作品。

国宝级甲骨文书法作品来 " 镇场 "

展厅入口处,一幅窄窄长长的立轴占了 "C 位 ",纸张微微泛黄、起皱褶。" 小窗鸡鸣梦断,丁宁犹自无休。一尊未尽告别,风风雨雨登舟。花外燕儿归去,风风雨雨前川。且向小窗长饮,今年休问来年。" 近 50 个字,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

△《小窗鸡鸣》(复制) 左 1 刘静妍 摄

这幅《小窗鸡鸣》,是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的甲骨文诗作书法立轴作品。工作人员介绍,现场展示的是复制件,而手书原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甲骨文档案资料库中,是国宝级藏品,也是镇馆之宝。董作宾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齐名,是甲骨学上公认的四位大师,四人的字均有一个 " 堂 " 字,因此被称为 " 甲骨四堂 "。" 甲骨四堂 " 都擅长书法," 彦堂 " 董作宾更是以殷墟甲骨文书法为宗。

"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正是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延续五千年从未断流。" 江苏省档案馆馆长陈向阳介绍,2016 年,江苏省档案馆建立了 " 江苏省档案馆甲骨文研究资料库 ",是全国首家甲骨文档案资料库。馆藏中积累书画、印章、文创、研究著作等三千余件档案资料,捐赠者遍及海内外,是省档案馆收集地域范围最广的专题档案。2017 年 11 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这个研究所曾清理出 1.7 万片甲骨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1899 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距今整整 120 周年。

甲骨文与江苏有什么渊源?据介绍,上世纪 30 年代,甲骨文在南京完成了考古发掘,南京成了甲骨学诞生之地。

现在,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院内,有一处仿明清宫殿式建筑,由杨廷宝先生设计,建于 1936 年。这栋大楼曾是当时中央研究院史语研究所,是 " 殷墟甲骨 127 坑研究整理旧址 ",墙上挂着铜牌,标明了这一身份。

当年,学者在河南安阳小屯东北地带发现了一座巨型甲骨窖穴 "YH127 坑 "。由于坑太大,无法在当地进行整理挖掘,只好将其由甲骨坑变成甲骨柱,通过铁路运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史语研究所。

运抵南京后,董作宾、梁思永、胡厚宣等学者迅速在史语所展开室内发掘。结果令人狂喜,"YH127 坑 " 属殷商武丁时期埋藏,共清理出甲骨 17096 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标签

甲骨文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