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余桑叶青满枝 "、" 一年养蚕四番熟 "。
种桑养蚕,是中国农事的传统。资料显示,早在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广东、贵州等地,就有了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
为打赢脱贫攻坚仗,种桑养蚕这门传统技艺,在独山县得到推广和创新,近年来,当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先后引进丝绸龙头企业、延伸桑蚕和丝绸的产业链条,有效地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
基长镇林盘村有一个种桑、养蚕基地,负责人韦自能说,去年的蚕茧收成不错,这增添了村民们的信心。韦自能毕业于南昌理工学院,曾在沿海地区工作,月薪最高时超过万元。一次返乡探亲后,他被当地的种桑、养蚕产业吸引。经过报名、考核,成为了一名种桑养蚕基地负责人。
大学生返乡参与家乡脱贫,号召力来自于当地引进的 " 恒盛丝绸 " 和 " 黔圣丝绸 " 两家大企业,可以让不断孵化的蚕丝,立刻就被做成美丽的丝绸。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分拣、煮丝、缫丝、络丝、并丝、捻丝,工人们忙前忙后。
深化桑蚕产业,实施志智带动,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更加有盼头,这是独山县基长镇立体的远景规划。那些翠绿的桑田,漂亮的蚕棚,正在成为基长镇的风景,听说,这里生产的蚕丝,已出口到东南亚。
文 | 吴再忠
编辑 吴再忠 / 编审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