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4 月 8 日,故宫 " 上新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宣布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棒,成为故宫新任 " 掌门人 "。
执掌故宫,王旭东会把敦煌保护经验带到故宫吗?他会给公众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外界一直揣测不断。
6 月 15 日," 预防性保护——第三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国际研讨会 " 在南京举行。王旭东出现在会场,并做主旨演讲,他以敦煌和故宫为例,分析了 " 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那么,王旭东都说了哪些金句,现代快报记者来告诉你。
△研讨会现场
【谈敦煌】
守护敦煌 28 年,他见证敦煌点滴变化
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得莫高窟产生,并在那样一个特殊环境下保存 1600 多年。
1991 年,王旭东来到敦煌研究院,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2014 年 12 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我在敦煌工作了 28 年,今年 4 月 8 日到故宫。" 王旭东开门见山。
"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 735 个洞窟、4 万多平方米的壁画、2000 多尊彩塑,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说起敦煌的保护,王旭东感慨,和大自然做斗争,人类太渺小。
△王旭东
王旭东坦言,人人关注的敦煌,预防性保护经历了近 30 年,而他有幸经历了全过程。" 预防性保护,已成为未来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向。" 王旭东介绍说,预防性保护,不仅需要对保护对象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对文化遗产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包括来自自然的和人为的风险,然后提出一些控制措施。这些风险,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监测,因此需要建立检测体系。
王旭东表示,"2010 年前后,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过渡成为可能。科技部立项,开始了世界文化遗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试点的重要遗产地,就包括敦煌莫高窟。这一课题完成以后,国家文物局在‘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要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历史阶段。"
" 今天我们通过预防性保护,通过监测、预警,预防性保护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我们的变化是可监测的,风险是可预报的,险情是可调控的,保护是可提前的。" 王旭东说。
地震、风沙、降雨等,都会伤害壁画和彩塑
地震、风沙、降雨、游客 …… 这些都是敦煌在预防性保护中最关注的。
每年暑假,敦煌莫高窟是很多游客心目中的打卡地。但如果想要参观,得提前好几天预约,不然,就一个结果:客满!
说到观众,王旭东说,从上世纪从 90 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就开始对游客给壁画和彩塑的影响进行了监测。" 通过大量的监测和研究,我们提出了游客承载量最佳是 3000 人,后来建立了一个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参观模式的改变,游客承载量提高到了 6000 人,全部网上预约。"
△研讨会现场
除了观众,地震、风沙和降雨,都是敦煌最为关注的。" 敦煌莫高窟在鸣沙山东麓,一场风沙,就会对莫高窟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降雨,在大家心目中敦煌的年均降雨量很少,很干燥。但实际上,降雨对敦煌的影响巨大。" 在敦煌,一次降雨的强度很高,可能几次降雨就完成了全年的降雨。壁画、彩塑最怕的就是水。" 王旭东介绍。
因此,需要对降雨、风沙、落石等进行监测,并有重点地进行预防。比如,针对风沙侵袭,在莫高窟顶部和窟区布设流动式监测点,并与周边四地市气象台合作,建立四地联网的沙尘暴预警体系。
这些措施,都很好地保护了敦煌莫高窟。
【话故宫】
有人把火种偷偷带进故宫,呼吁全民保护意识提高
" 刚刚到故宫两个多月,我对故宫也有了初步了解。" 王旭东说。
从敦煌到故宫,王旭东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人物,他会把敦煌保护经验带到故宫吗?
" 故宫,作为中国最大的文物古建筑群,也是皇家宫殿遗址,确确实实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可以替代它。" 王旭东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故宫的家底也终于摸清:故宫占地面积 70 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17 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房屋 9000 多座,还有馆藏可移动文物 180 多万件 ……
2020 年,紫禁城 600 岁。如何把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 600 年?王旭东说,故宫一代一代人都在关心故宫的 " 健康 ",希望通过风险评估监测,实现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
在现场,王旭东呼吁全民保护意识要提高。比如:故宫禁烟从 2013 年 5 月 18 日就开始了,禁烟第一天,故宫共截下了 8000 多个打火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在故宫里捡到过 1000 多个烟头。如今,故宫禁烟,不能带火种入内已经深入人心。" 但就是这样的严格安检,还是有人能以种种手段带入,甚至有人把打火机放在鞋子里。"
故宫监测体系,不仅有观众还有环境和基础设施
每天,故宫游客都是人人人 …… 大量的游客,对故宫的 " 健康 " 有没有影响?王旭东表示,故宫对游客的监测,目前做得比较好。故宫从源头开始,对观众在游线上的分布,对每一个重点团组进行监控,防止有不可控的事件发生。
" 故宫对建筑环境也重视。环境跟建筑的关系太密切,不可能跳过环境去研究建筑保护。" 王旭东介绍,最近一个展厅发生了霉菌的滋生。如果只关注展览的设计,没有关照展览对空气流通产生什么影响,就会出问题。发现问题出现,就要解决,但如果没有监测,那可能就不会发现这些问题。
与敦煌不同的是,故宫对基础设施也有检测。这是因为,在故宫,基础设施完全与文物在一起:人员在古建筑里办公,消防设施、食堂都是在古建筑群里 …… 如果不监测,那么可能会有很大的隐患。这些在敦煌是分开的,保护区里只有弱电,不可能有其他的基础设施。
王旭东认为,现在是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阶段。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编制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或预防性保护专项规划,这是开拓性的," 敦煌与故宫,监测体系建设也是不一样的,是不可复制的,但经验可以借鉴,理念是一样的。"
实习生 徐可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 文 牛华新 / 摄 鲍紫媛 / 视频制作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