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敏)江阴华西村发展是新中国成立 70 年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缩影。作为 " 天下第一村 " 掌门人,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肩负着带领华西更好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我和父亲坚持在做的就一件事,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 吴协恩照片 夏秋供图
谈转型:不惧质疑,坚持做正确的事
在华西,处处透着 " 天下第一村 " 的富庶与豪气。主干道民族路两侧,摆着一摞近百个石雕;村中有 10 座塔状建筑物,承担着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功能;村中一栋 72 层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竣工时高度全国第 8 位,次于上海金茂大厦;登上顶层,可看到全村一片片的联排别墅。
1961 年,华西村刚刚建村,人口 667 人,集体资产 2.5 万元,欠债 1.5 万元,人均分配 53 元;2018 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 9 万元,是名副其实的 " 天下第一村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随之而来的用工荒、污染、环境容量等问题逐渐凸显。
2003 年起,吴协恩从老书记手上接过接力棒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往谈到企业的发展,都强调 " 做大做强 ",但 " 大 " 却并不意味着 " 强 "。" 华西村发展的早,问题暴露得也早。" 吴协恩慢慢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
转型之初,钢铁、化纤等行业尚蒸蒸日上,外界也不乏对华西做法的质疑声。到 2013 年,华西陆续关掉了普线、带钢、棒材等 9 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钢铁部分去产能 150 万吨,相当于原有产能的三分之一,同时关掉了两家热电厂,每年减少原煤消耗 21 万吨。
" 目前产业主要是传统工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三大板块。" 吴协恩介绍,从市场结果上看,还好转得早、转得快。如今,华西村的仓储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业,以及电子芯片、高端农业等都做出了影响力,也为华西的再次腾飞提供了动力。
谈责任:不忘初心,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里
吴协恩的父亲吴仁宝,是华西村的首任书记。对于父亲,吴协恩最大印象是他 " 心中有民 "," 他心中装着老百姓,特别见不得穷人,我以前和他一起去一些落后地方扶贫,他总是让我先在口袋里准备几千元,看到困难人家,他就会对我使个眼色,’协恩啊’,我就明白他的意思,从口袋里拿出钱来,送给这些贫困户。"
" 这其实就是他传承给我们后辈的家风。" 吴协恩表示,几十年前,父亲做村书记的时候,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带他们致富,住大别墅、发小轿车,让村民开心;如今,村里组织村民培训,在村里建影院、文体中心,丰富村民文体娱乐活动,也是为村民好," 不同阶段,老百姓有不同的需求,但初心始终不变,就是让老百姓可以生活得越来越好。"
吴协恩告诉记者:" 我希望以后人们提到华西村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富,更能想到华西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光富口袋,不富脑袋,那也还是一个土豪;只有脑袋富了,这个富才能更持久。" 为了村子发展更好,吴协恩想得比普通村民更多、更深。
为达脑袋比口袋更富的目标,吴协恩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新一代年轻人身上。村里定期把年轻人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去培训,送到贵州、青海等贫困地区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骨干人员送到 EMBA 工商管理去培训,把干部群体送到华西设在西藏的培训基地去体验,就是为了给村民富脑子、富知识。
" 这是责任啊。作为村书记,我要用责任赢取村民的信任;作为媒体,也要用责任赢取社会的信任。" 吴协恩坦言,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克难期,很多国人会有痛苦、困惑甚至迷茫,媒体应该坚持政治导向,关注正能量的题材,引导国人科学、理性认识当下现状,凝神聚气,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编辑 吴嫣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