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四川又地震了,这次,震中在宜宾长宁,与汶川相隔大约 450 公里。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 月 17 日 22:55 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 6.0 级地震。今晨(6 月 18 日 7:34)再次发生 5.3 级地震。
天灾面前,没有外人。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天府之国小县城,余震仍在继续 ……
11 年前,我还是个即将高考的高中生,震惊于汶川地震的惨烈,11 年后,又因地震揪着心。天灾相似又不同,总有一种“无力感”。
这一次,依然有锥心之痛!
救援队伍在双河镇葡萄村救出一名 7 岁男孩,经过现场医护人员确认,男孩已遇难。父亲等来噩耗,失声痛哭,手里还攥着儿子最爱的玩偶。
然后在大灾之后,人性之善更为耀眼。与汶川突如其来的“慌乱”不同,这一次,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安全感”生长在各处。
救灾工作早已紧锣密鼓有序展开。不到 2 小时,第一名被困人员就被救援人员救出。航拍画面、救灾帐篷 …… 灾区不再是一座“孤岛”。
凌晨五点半,梅硐职业中学校老师们仍然在值守。地震时,老师们将 342 名住校学生全部转移到足球场,后因天气太冷,又安置到了食堂。因电力中断,老师们开车去买柴油发电,还主动把 10 多辆车的车灯打开。这一夜,有光,就不怕,孩子们过得很安稳。
而震中双河中学 1000 余名学生被转移到操场,由于疏散及时,无人员伤亡。这群刚经历过地震,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慌乱、没有手足无措,而是坐在操场齐唱《我相信》。“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有你在我身边 …… ”朝气蓬勃、酐畅淋漓地歌唱,不知道为什么,竟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治愈感”。
或许只有经历过灾难才会懂,这种有人关注的不孤独是多么重要的“安全感”。
而另一方面,这种“安全感”还来自于科技的力量。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悉,地震发生时,成都共有 110 个社区实现“大喇叭” 倒计时预警。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等途径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顾名思义,指在地震发生以后对震源之外的远距离人类聚居区提前预告。研究表明,预警时间 10 秒,伤亡减少 39%;时间 20 秒,伤亡减少 63%。
“ 10、9、8、7…… ”这一声警报,给更多人打了一剂“预防针”,减少了更多伤亡,更像是一种生的希望。
成都地震预警系统响了 ↓↓↓
△拍摄:成都市民彭先生
“预警是第一次那么正式的听到。”高新区市民陈豆红深夜告诉记者。
而重庆,更是提前 44 秒收到预警。
重庆大渡口,震感明显。一小伙子察觉到震感后,第一反应喊家人下楼避险,下楼时遇到一位老人行动迟缓,于是他背起邻居奶奶跑下 10 楼,直至安全地带。
如果灾难无法避免,我们是否能减少伤害。我们该欣喜于“预警”的出现,11 年后,科技在进步,我们对生命的执著一直未变,我们做到了!
11 年前,我们被“猪坚强”感动,被小英雄林浩温暖,被“无腿舞者”廖智赋予力量,11 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该相信,拥有了这么多善良的力量,四川宜宾长宁,正如这个县城的名字,终将安宁。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四川雄起。
ZAKER 南京 评论员 老城南怼姐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