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书局推出两部重量级的名人日记,一本是《容庚北平日记》,一代文物收藏大家、金石文字研究大家容庚在 1925 — 1946 年文化古城北平的成长、生活、交游的全记录。一本是《运书日记(附 < 胶海逭暑日记 >)》,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在日寇战火中抢救珍稀古籍的珍贵记录。两部日记的时间点有重合,都是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生死劫难时,近代知识分子浓烈的家国情怀的深刻展现。
《容庚北平日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
容庚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文物收藏家。他的一生,沉潜学术,成就突出,贡献巨大,为人耿直率真,磊落有气节风骨。他此前仅是中学毕业,后来如何成为著名学者?他研治甲金文字,为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所推崇激赏。划时代巨著《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又是如何撰作的?
容庚先生在北平生活期间(1922 — 1946)所记的日记(《容庚北平日记》),中有非常具体的记载,这为我们了解容先生的治学和著述提供了第一手的直接材料。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军阀混战,列强侵扰。容庚先生为了保护国宝不使外流,以一己之力多方搜求购藏。
《日记》详细记载了容庚先生所藏青铜器的流通情况。他经常留连琉璃厂各店铺," 生财有大道,成名有捷径 " 是容庚先生收藏的经验之谈,《日记》中也多有同一件藏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记载,多饶趣味。《日记》中还有同好间互换藏品的记载,且难免互相伤害。比如越王剑的收藏,容先生 1933 年 1 月 25 日和于省吾作了交换,因为他当时认为 " 王戊剑 " 很普通,后来明白过来了 " 王戊剑 " 应该读为 " 戉王剑 " 即越王剑,于是在 1937 年 1 月 20 日拿出师旂小鼎换回了越王剑。
容庚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学者。九 • 一八事变后,他在燕京大学发起成立燕京大学中国教职员抗日会,被推举为主席,积极主张抗日,为十九路军捐款捐物。后来他因在日本占领下的北京大学执教,被傅斯年辞退,而蒙上文化汉奸迷雾;而此段时间容庚先生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在《日记》中都有反映。
《容庚北平日记》由夏和顺整理,夏先生与我同在深圳一家报业集团工作,于同一幢大楼里办公,有时相遇,他总是点头致意,谦逊有加。
据他的整理说明,我们得知,容庚日记手稿共 16 本,1925 — 1946 年记于北平(今北京),容庚先生南归后一直保存在身边,历数次浩劫而完好无损。1983 年 3 月 6 日,容庚先生去世后,日记手稿由其女公子容珊等保存,2015 年 8 月后转由先生长孙容国濂保存。
容庚日记,本为私人纪事,所记多为生活、读书、学术研究、交往及购藏书籍、书画、铜器等行状。但作为现代学术大家,容庚日记同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城市史、社会生活史)。征得容庚先生哲嗣容瑶及女公子容瓘、容璞、容珊,长孙容国濂等人同意,由夏和顺整理付梓。北京 1928 年更名北平,直到 1949 年,日记多记于此期间,故定名《容庚北平日记》。日记始于 1925 年 1 月 1 日,止于 1946 年 2 月 26 日。期间缺记、漏记约占三分之一,作为珍贵历史资料,已属难得。
容庚(1894 — 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幼年时即熟读《说文解字》和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1922 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对于他的学术修养,社会各界有高的评价。王国维曾说,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庵兰,曰东莞容希白庚,曰胶州柯纯卿昌济,曰番禺商锡永承祚。
胡适先生也有过评价:" 高鹗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功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核勘,他哪里料得到 130 多年后,居然有一位容庚先生肯用核勘学的工夫去核勘《红楼梦》,居然会发现他作伪的铁证呢?"
商承祚更有细致的描绘:每次到清华授第一堂课,必于前夕下榻希白家,得以研讨学问,或欣赏其所得的古器物,对该器真伪之见,时有分歧,乃至高声辩论,各不相下。但我们在学术上争论归争论,友情归友情,争过就算数,绝不耿耿于怀,不因争论而影响朋友之情。我知希白的脾气,性子急," 顶起牛 " 来一顶到底,因此,我一见他 " 脾气 " 来时,就往往不吭声,让他三分,待他气静以后,再徐徐与之分辩。我们这样的争辩、" 抬杠 ",其家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从不担心。
《容庚北平日记》
容庚 著
夏和顺 整理
中华书局 2019 年 5 月
《运书日记》:研究近代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1937 年,日寇战火蔓延中国,为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省图书馆馆藏各善本古籍,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奔走于因避战火而南迁永康的浙江省府与迁至方岩的各省厅之间。《运书日记》记载其自 1938 年 1 月 1 日至 1938 年 2 月 28 日两个月间为搬运保存馆藏善本图书的所作所为和所遇所感,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文化的珍爱,读来令人动容。
《胶海逭暑日记》乃陈训慈于 1936 年 7、8 月间北上青岛,出席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并避暑胶海的日记。日记记录其此行前后一个月间的行程和日常生活,颇多记录其与业师柳诒徵及其他赴会的文化图书界同仁的相遇及交谈内容,从学界杂闻、文化界时议到军政界时局讨论,不仅展现了陈训慈的交游、见闻和所思所悟,更是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在战火硝烟中对待民族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关切之心,和他个人在国务、公职、家事间的一系列态度看法。
陈训慈 ( 1901-1991 ) ,字叔琼,浙江宁波人。著名的爱国人士,史学家和图书馆事业家。1920 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柳诒徵门人;1923 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2-1941 年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1938-1940 年间兼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七七事变后,联络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等,创办《抗敌导报》,呼吁抗日;抗日战争中,为保护浙图藏书,组织主持抢运馆藏《四库全书》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阳、龙泉,又组织抢运宁波天一阁 9000 多册藏书到浙南,为在战火中保存国家的珍稀古籍不遗余力。1945 年任考试院考选委员,兼 " 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 " 副主任。1949 年后,历任第一至六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顾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顾问,浙江省地方志学会顾问等职。
陈训慈《运书日记》《胶海逭暑日记》两册日记手稿,为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先生所藏,《运书日记》为周先生亲自点校整理而成,《胶海逭暑日记》亦为周先生亲自审订。
周振鹤是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规划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员。治历史地理学,创立政区地理概念,将行政区划史研究深化至断代的变迁,并进行政治地理学理论研究。他在出版说明中写道," 陈氏本人对其日记十分重视,颇有当日记为著作之意。我所存日记仅三册,均非原始状态,而是经过一番誊清整理的本子。其中《运书日记》两册,《胶海逭暑日记》一册。后者封面上写明:‘民国二十五年八九月之交于青岛,卅六年夏再客杭州重订并题耑。’可见并非将日记当流水账看待。此册日记一直没有时间予以抄出整理,2018 年春节,儿子旸谷闲居无事,遂将其抄出,并稍加整理订正成稿,交予中华书局,俾附骥于《运书日记》行世。由此册日记中可见其时学术会议的状态,学人与官员的面相,青岛市政的建设,陈氏及当时学人对佛教的认识等等,实不亚于今日的一些著作,有其可观之处。"
这是一部稀见资料,读者可以从时人看时人、时人看时事的角度去了解那段历史。
《运书日记(附 < 胶海逭暑日记 >)》
陈训慈 著
周振鹤 周旸谷整理
中华书局 2019 年 5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