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 " 发射的卫星 ",今日美国是不是鲍德里亚笔下 " 已实现的乌托邦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美国经验或危险性在哪里?
《寻美记》以作者的两次访美为线索,从托马斯 • 莫尔到拉里 • 佩奇,从波士顿到西雅图,穿越几百年的时间,跨越数万公里的空间,既寻找自己,又寻找世间过往的荣光。作者深刻分析了托马斯 • 莫尔等人的乌托邦思想与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 " 有污点的国父 " 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是一次 " 小路朝天 " 的旅程。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影像,使这本书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在写作方法上,尤其注重时空的穿梭呈现:在空间上,以美国的十几座城市为主要线索;在时间上,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回顾,又有赴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回到书斋里的沉淀与反思。
作者在文章中自我交待," 我没有紧随哲学家弗里德里希 • 尼采的步伐,但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事实,只有阐释’,相信诗意以及对美的追求是对无意义世界的有力拯救。现实试图将每个人训练成精密而精致的奴仆,只有那些能够响亮回答‘问世间美为何物’的人才能够握紧自己的生命。" 他以此做为撰写此书的一个缘起和初衷,也像一种自勉—— "《乌托邦》是托马斯 • 莫尔深沉的叹息。几十年来寻遍故乡与天涯,问东问西,我知道自己依旧是一副略带忧郁的读书人模样。读书人一生长叹,因为在他一生漫长的叹息声里,藏着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
熊培云,1973 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为《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新周刊》、《文学报》等颁布的年度好书奖。
让我们一起走进《寻美记》,感受熊培云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所追逐的诗意而自在的生活。
《寻美记》
熊培云 著
东方出版社 2019 年 6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