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南京城的地下空间这么震撼 "
" 我们在享受光明,他们却在黑暗中前行 "
……
△地上和地下,双屏震撼揭秘
6 月 24 日,一条创意短片《他在地下 23 米的南京,追光 33 年》刷屏网络。这条视频用双屏的方式,展现了地上地下两个不同却又相通的世界。以全国劳模陈德风为代表的一批国网电缆安装工人,一年有 250 多天坚守在地下,为我们这座城市输送光明。他们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众多中国人的代表。很多网友以转发的方式,致敬这些 " 地下工作者 "。
刷屏
4 分钟温暖短片上线,致敬 " 地下工作者 "
△陈德风每年 250 多天在地下工作
你见过地下 23 米的南京吗?当地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地下则有肩负使命的他们在往来穿梭 ……6 月 24 日,由国网南京供电和现代快报联合制作的《他在地下 23 米的南京,追光 33 年》4 分钟温暖短片上线。短片以地上地下双屏震撼开启,以陈德风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将 " 追光 33 年 " 故事娓娓道来。
短片上线后,学习强国、央视新闻移动网、腾讯视频等客户端,@电网头条、@火速头条、@微博媒体等网络大 V 纷纷转发、点赞。网友们也感动留言,纷纷向 " 追光者 " 致敬。
故事
从电力小白到技术大神,记下 30 多本笔记
△陈德风
1986 年从部队退伍后,22 岁的陈德风进入电力行业。他在部队学的是制氧,对电力是 " 门外汉 "," 第一天就要爬 15 米高的电线杆,当时年轻气盛,几下就上去了,但下来却抖呵了,最后只能抱着杆滑了下来。"
隔行如隔山,该如何尽快 " 上手 " 呢?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抢修老班长鼓励了他," 老班长从不懂到精通,付出了很多努力。" 从部队锻炼出来的敢拼、肯吃苦的精神,让陈德风不肯轻易服输。他不懂就问,利用业余时间恶补专业知识。33 年来,陈德风记下了 30 多本笔记,记下了无数的电缆线路地图和手稿。而这些珍贵的记录,在抢修中立下 " 汗马功劳 "。
△陈德风在工作中
电缆是电能运输的核心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枢纽。20 世纪末前后,国内的电缆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安装核心技术 " 受制于人 ",这让陈德风立下了 " 要国人自己做电缆安装 " 的远大志向。
△陈德风在工作中
1999 年,南京要建首个市内 220 千伏变电站。" 当时的电缆及附件都是日本人生产跟安装。他们说光做附件就要一年,但我们等不了。" 陈德风回忆,当时,他和队员们对照图纸编制安装流程,反复试验,6 个月就制作完成了。之后,陈德风将所学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电缆安装工程中,并在电缆安装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
奉献
有电网人的全力保障,才有城市万家灯火
2007 年 10 月,陈德风劳模创新暨专家工作室成立。他将几十年来电缆施工、研发创造经验倾囊相授,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团队专利成果也相继面世,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陈德风变形的手指
天天接触电缆防腐材料和油脂,一到春天陈德风手上皮肤就奇痒难忍。更费手上功夫的,还是安装电缆接头。手夹玻璃片刮电缆涂层,一天下来挥动手臂要上万次,时间一长,手指就变形了。
" 白天在下面装电缆,晚上出来看到城市灯火通明,让我感觉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陈德风说,因为有电网人对供电的全力保障,才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温暖的万家灯火。33 年,陈德风直接负责重点大型电缆工程 26 项、敷设高压电力电缆 2967.36 公里,为城市节省土地资源约 1600 亩、折合土地价值约 11 亿元。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徐红艳 / 文 王光强 叶子 蔡玥 何刘 / 摄
(编辑 王鹏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