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系统推荐的 303 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昨日,303 名候选人名单已全部发布。广东省共有 7 人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其中包括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深圳总工程师陆建新(敬业奉献类,435 号)。6 月 25 日起,候选人名单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集中公示宣传。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确认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 303 名,其中助人为乐类 60 名、见义勇为类 60 名、诚实守信类 56 名、敬业奉献类 65 名、孝老爱亲类 62 名。
据深晚记者了解,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中共有 7 名广东候选人,分别为:廖聪济(诚实守信类,编号 355 号)、王磊(敬业奉献类,编号 407 号)、陆建新(敬业奉献类,435 号)、林鸣(敬业奉献类,443 号)、吴汉杰(孝老爱亲类,521 号)、黄桂祥(助人为乐类,编号 148)、冯计编(诚实守信类,编号 309)。
此次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陆建新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目前,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已进入紧张的收尾阶段。为了确保这个 " 超级工程 " 能够顺利竣工,陆建新夜以继日扑在该项目上,对项目的每一处细节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
37 年来,陆建新像钉子一样 " 钉 " 在建筑施工行业最前线,从最基层的测量员一步一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参与承建国内 7 幢百层高楼中的 4 幢,带领团队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世界一流水平。
37 年诠释 " 工匠精神 "
陆建新:甘做施工一线 " 螺丝钉 "
▲陆建新在施工现场。 受访者供图
走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长达 1.8 公里的中廊上,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陆建新,对于中廊的每一处构造都如数家珍。该项目一期将于本月底竣工,待一期、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会展中心,这也意味着陆建新 37 年的职业生涯里又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7 年来,陆建新始终穿梭于建筑工地,行走在云端,用钢结构做画笔,多次刷新建筑的 " 中国高度 "" 亚洲高度 "" 世界高度 ",先后参建深圳国贸大厦、深圳地王大厦、深圳京基 100、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4 幢深圳地标建筑,参建的摩天大楼总高度超过 3600 米,见证了深圳乃至中国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水平从落后到国际领先的发展轨迹。多年来,他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始终保持初心,奋斗在一线,堪称 " 中国高度 " 背后的 " 钢铁侠 "。
亲历中国建筑 攀升 " 世界高度 " 历程
身着一件蓝色工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鬓角发白,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儒雅又亲切,这是许多人对陆建新的第一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位学者模样的工程师,亲历了中国建筑从 100 米级逐步向 600 米级世界高度攀升的壮阔历程,屡屡刷新中国高度。
1982 年,18 岁的陆建新南下投入到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火热的施工现场从事施工测量。国贸大厦整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 25 毫米,成为陆建新交上的第一份人生答卷。
1994 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高 384 米)开始动工,他自制测量仪器支撑架,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 1/3 以内。
国内已封顶的 7 座 100 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陆建新主持承建了其中 4 座:作为总工程师参建了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米);作为钢结构项目经理参建了广州第一高楼广州西塔(437.5 米)、深圳第一高楼京基 100(441.8 米)、如今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600 米)。他参建工程总高度达 3600 余米,同时他还率队承建了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大跨度钢结构工程。
陆建新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断破解技术难题,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他研发出世界领先的 " 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 ",减少 1100 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 96 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7680 余万元。该方法在全国多个项目推广应用,获得 2017 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奋战一线参建下一个深圳地标
尽管遭遇 " 龙舟水 " 洗礼,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工地上依旧忙得不可开交。陆建新带着团队一丝不苟地进行钢构件安装的查漏补缺,即使在项目收尾阶段也毫不松懈。
回想当初项目还未开建时,陆建新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退居二线回公司做管理工作,二是接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来还是不来?陆建新思量了一番,心想:已经干了这么多个地标,为何不再建一个新地标呢?就这样,他简单收拾行李来到了项目上,一待就是快 3 年。
一直以来,陆建新用行动诠释着严谨专业的精神,也影响着周边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的展厅屋盖是倒三角桁架结构,由于桁架体积大、重量重,运输难度大,只能采取 " 地面拼装、原位吊装 " 的方法安装。桁架单元的最大吊装重量是 97 吨,属于重大危险源施工,在前两次试吊装时都失败了。
怎么办?陆建新见状二话不说,只身爬到了三层楼高的棚顶吊,进行测量定位、调整,指导工人绑扎安装。9 个多小时后,桁架单元缓缓落在胎架上平稳就位,陆建新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一旁的徒弟们都心疼不已。
身体力行诠释 " 工匠精神 "
如今,陆建新依旧奋战在施工一线,在他看来," 工匠精神 " 是一个一个工程干出来,一个一个细节琢磨出来的。
2018 年 9 月,超强台风 " 山竹 " 来袭,靠近海边的项目工地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保障项目金属屋面不被台风掀翻,尽管做了加固措施,陆建新还是爬上屋顶仔细检查。那一天,他是项目部最后一个撤离工地的人,第二天台风刚走,他就第一时间赶回工地查看情况。
在全体人的努力下,项目在 400 余天的时间内完成 27 万吨钢结构的安装,相当于每 2 个月就施工完成一座鸟巢,并成功经受住了高温、暴雨、超强台风 " 山竹 " 等考验。
" 我还有 5 年就退休了,我挺希望在退休之前还能再建一个地标建筑。" 回首过往,有事业上的收获,也有未能多陪伴家人的遗憾;面对未来,陆建新依旧不惧挑战,充满干劲。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