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卢河燕 / 文 记者 赵杰 / 摄)墙体下沉倾斜、碑刻风化、牌坊变形、立面渗水、周围植物病害 …… 以后,明孝陵哪里有 " 不适 ",都将第一时间知道!7 月 4 日,现代记者从中山陵园管理局获悉,目前,明孝陵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招投标,项目正式启动,计划于 2019 年年底基本建成并通过验收。
△明孝陵
明孝陵是南京目前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于 2003 年 7 月 3 日 " 申遗 " 成功。16 年过去了,明孝陵完好如初,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周菊萍介绍," 人工监测从 2003 年就已开始,此次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将实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数据的对接。这套系统在北京故宫、颐和园、敦煌莫高窟、鼓浪屿等地已实现。"
具体会对哪些部分做监测呢?" 主要针对明孝陵整体格局、各个区域存在的可能风险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监测文物本体、遗产价值环境、自然环境、人为活动因素以及专项监测等,实行 24 小时监测。" 周菊萍说。
△神功圣德碑楼
" 比如,目前方城明楼、神功圣德碑亭等文物单体已经加上的几顶‘帽子’,其实是静力水准仪。" 周菊萍告诉记者,这些都装在建筑顶部,游客们肉眼难以辨别,但如果墙体有些微的沉降,我们将第一时间得知,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全方位的监测系统,需要添加哪些新设备呢?记者了解到,比如针对建筑类的遗产本体,将在渗水处放置盛水装置,定期统计数量;看墙面是否变形,则依靠全站仪、水准仪、倾斜仪等;针对裂缝,如果是人工可以监测的,用钢尺或者游标卡尺直接量,人工难操作的,则需要近景摄影或全站仪交会测量,一般一个月测一次。" 设备监控和人工监测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周菊萍说。
△大金门做了防水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遗产本体监测,明孝陵的花花草草、珍贵名木、来往客流均在监测范围。比如,大金门附近将装一个小型气象站,监测周围的 " 微环境 ",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力、PH 值等;古树名木的树冠长势、白蚁危害、空洞位置一一记录;方城明楼等各个点的瞬时游客量、现场照片等都将形成数据,防止景区 " 超载 "。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