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7-08
快报大健康 | 家庭式一体化病房,爸妈可以陪着宝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于露露 张艾萱 记者 刘峻 梅书华 / 文 梅书华 / 摄)在新生儿的病房外,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每周固定的一天,病房的大门外就站满了焦急的家长,等待着里面医护人员叫着自己的名字。疾病将这些父母与初生的婴儿们生生隔离,只有这十来分钟的探视时间可以与孩子短暂地相聚。他们还没看够孩子的模样,就要将孩子送回新生儿监护室继续接受治疗。

7 月 2 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开设新生儿家庭式一体化病房,患儿父母可以 24 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与医务人员共同协作,参与治疗和护理,一同促进孩子早日康复。安徽的徐女士和她的女儿萍萍就是该院新生儿家庭式一体化病房的第一批入住家庭。

△南京市儿童医院开设新生儿家庭式一体化病房

双胞胎早产,父母在病房外守候两月

2019 年 2 月 15 日,萍萍(化名)和弟弟凡凡(化名)比预产期早了将近 2 个月就来到了这个世界。29+5 周的他们出生时都不足 3 斤,并伴有气促、呻吟,情况危急。两个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妈妈温暖的怀抱,就被送到了南京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接受治疗。刚刚生产完的妈妈,心里始终放不下暖箱里的两个孩子,每天好几遍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一出院,更是顾不得自己的身体就直奔儿童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我们在外面只能干着急,看不见,摸不着,连奶都只能送到营养室统一配送," 妈妈无奈地说道," 但不管怎样,我也要在这里守着,至少探视的时候还能看上一眼。"

萍萍和凡凡的家住安徽,住院期间,爸妈只能在儿童医院附近临时租个旅馆,每天好几次地往营养科送新鲜的母乳。" 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希望他们多少能喝上口母乳,这样他们也许能好得快一点 ……"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在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和悉心照料下,萍萍和凡凡的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可以出院了。但萍萍由于肺功能发育不全,还做过心脏手术,回家后需要继续吸氧。5 月 7 日,接两个孩子出院的那天,爸妈一人抱着个孩子,眼里满是疼惜和幸福。

入住家庭病房 18 天,孩子安全家长安心

萍萍的病情在回家 20 多天后又出现了变化,反复呕吐,并不断加重,还伴有气促。5 月 28 日,再次被送进了南京市儿童医院。爸妈继续在重症监护室外守望。经过一周左右的治疗,当萍萍病情再次好转,爸爸妈妈却不敢带她回家了。爸爸担忧地说:" 虽然出生三个多月了,但体重只有五斤左右,我们回家都不知道怎么抱,怎么喂。"

新生儿医疗中心的主任程锐提出了一个建议:" 我们病区刚开设了家庭式一体化病房,家人可以陪同入住,医务人员也会辅助照顾孩子。萍萍目前的情况非常稳定,你们不妨试试家庭病房。"" 好好好,我们住," 听说可以陪伴孩子,又不用出院,妈妈立即开心地答应了。

6 月 4 日,萍萍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被转至家庭病房,爸妈终于可以安心地守在孩子身边。在家庭病房中的日子,面对瘦小体弱的萍萍,爸妈在医务人员的教导下逐渐从手足无措变得得心应手,能够熟练地给孩子换衣服、换尿布、洗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疾病护理。此外,让爸妈更欣慰的是,在专业母乳喂养的指导下,萍萍吃得好,睡得香,十多天就长了一斤。6 月 22 日,准备出院时妈妈说:" 住在这里,孩子安全,我们也安心。医务人员把孩子照顾得很好,教我们的东西也特别实用。我现在连简单的急救操作都会一点了,回家带娃再也不慌了。"

家庭参与式护理,让患儿更好地向家庭过渡

南京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优化病房结构以及人力资源配备,在早产儿病房开设了半层楼的家庭病房(8 个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的房间),用以全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和护理,婴儿父母可以同时入住并 24 小时陪伴婴儿。

新生儿家庭病房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新生儿病房护理模式,父母将成为婴儿的主要照护者。入住家庭病房的父母每天所参与的项目有:喂养、穿衣、打包、更换尿布和皮肤护理,并记录婴儿每日喂养量及体重变化。这有利于将专业的新生儿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至家庭,从而满足婴儿及其家属对专业照护的需要,使得新生儿出院后仍能得到专业的家庭护理。在此过程中,父母由旁观者变成主要照护者,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解答父母的各种疑虑和问题。

(编辑 高淼)

相关标签

新生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