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无锡 2019-07-10
文艺现场 | 张尕怂:在尕谣里,听到时代的表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夏夜的南长街,游人如织。丝业博物馆广场舞台上,张尕怂正闭着眼弹唱。不时有游客挤进人群,驻足一会后,又旋即离开。" 黄河什么谣?这字怎么念。"" 在唱评弹呢。"" 听不懂,走吧。"

也有粉丝从头站到了尾。

一把吉他,一把三弦,张尕怂一个人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最后一曲《黄河尕谣》唱罢,雷阵雨接踵而至,喧闹的南长街瞬间安静下来。

张尕怂在丝业博物馆广场演出

纪录片的功效

张尕怂是这次古运河文学电影季的首位出场嘉宾。为期 2 个多月的文学电影季,邀请了来自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的多位公众人物,进行演出及分享。弹唱结束后的第二天,同名纪录片《黄河尕谣》在丝业博物馆二楼举行了一场放映。

导演张楠和张尕怂都是甘肃人,他跟拍了张尕怂 4 年多,一起到西北民间采风,一起在城市巡演游荡,试图呈现 " 一代人面对的离乡困境 "。

《黄河尕谣》映后对谈

张尕怂对于影片的表达似乎并不关心。" 哪些是导演想说的,哪些是自己的想法,我分得挺清的。" 放映结束,张尕怂和影迷们聊了一个小时。和电影里的形象一样,张尕怂表现得很乐观。" 把该挣的钱挣了,该说的话说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来的人开心。" 他很享受映后的互动,在西北,这样的闲聊叫做 " 谝传 "。聊到兴起,张尕怂频频站起身,连说带比划。

CNEX 制片人乔楠表示,CNEX 最初也是被张尕怂演唱的几个镜头打动。在第六届 CNEX 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CCDF6)上,《黄河尕谣》项目获得了最佳提案,最终成片在 2018 年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首映,迄今已斩获国内外多个纪录片奖项。

《黄河尕谣》拿到了公映许可证,此前通过大象点映平台发起了 40 场放映,未来还会开放超前点映的通道,制片方希望通过一场场的放映,找到精准的观众群体。

张尕怂

张尕怂也一度期待电影能给他的生活带来改变,他坦言 " 不知道纪录片的功效对主人公是什么样的 ",但上海电影节放映后,一下子把自己的生活呈现在这么多人面前,让他感觉很不自在。

首映至今,张尕怂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几遍,逐渐变得坦然。通过电影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还是有点小帮助的。" 他说。

无法归类的尕谣

很多人认识张尕怂,是源于他独具辨识度的 " 土味 " 音乐。他把自己的音乐类型定义为 " 尕谣 ",这个词是张尕怂自创的。" 我唱的东西好像归类到民谣里也不是很爽,感觉有点委屈,归类到民歌的话,又不是正儿八经的民间音乐。" 至于尕谣具体是个什么风格," 说不出来,还在探索当中。"

《黄河尕谣》剧照

张尕怂天生一副好嗓,与土地也有种天然的亲近。大学退学后,干脆回到西北拜师学艺,将民间的花儿、贤孝等地方曲艺,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现在张尕怂每年仍会到西北采风,寻找民间艺人,录音采样。他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 民间艺人唱歌的时候,有一种气,让我上瘾。"

在影片中,张尕怂去拜访了一位民间盲艺人刘延彪。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位老艺人,曾数度登门拜访,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称其为 " 中国国宝级音乐人 "。文中记录了刘延彪对民间音乐的想法:" 既然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学了这么些东西,我要把他唱下去,我一辈子唱牢,我要多教些学生,叫他们把这些传承下去。" 老一辈艺人对民间音乐的执着,让张尕怂颇为触动。

尕谣也在酝酿变化。刚刚结束的《黄河尕谣》第一季巡演,张尕怂邀请了来自俄罗斯的音乐人 lkarushka 跨界合作。接下来的第二季巡演,张尕怂会和一位来自甘肃武威的舞者合作,通过跟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探索尕谣的更多可能。张尕怂希望,过个几十年上百年,后人在尕谣里,能听到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表达。

找到归属感

影片中的张尕怂,曾经一度穷得连演出路费都掏不出。他向着西北的旷野大喊:" 张尕怂,你会火的!"

现在到底算不算火?他略显迟疑后挤出了几个字:" 一点点吧。" 张尕怂有个小名叫张红旺,那是爷爷给他起的。跟这个名字的意境相比,现状显然还差些火候。

《黄河尕谣》剧照

做音乐的收入并不理想。今年的新专辑《黄河尕谣》,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线销售 1 个月,卖出了 300 多张,扣除平台的运营和抽成," 只拿到 2000 多元 " 。除了发行专辑,巡演和参加音乐节也会有一些收入,虽然音乐节演出机会不多,但张尕怂巡演很勤奋," 一年可以演个 5、60 场,生活没问题。"

音乐之外,张尕怂也搞起了副业。在大理,张尕怂和家人一起打理一间 " 尕铺子 ",售卖来自家乡的美食和服饰。

张尕怂坦言,现在的状态还不错," 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活动结束,无锡当地做音乐的朋友带着张尕怂和制片人去喝酒。酒馆就在清名桥下,古运河无声流淌。张尕怂对眼前的景象并不陌生,"2011 年的时候就在这一带混。" 那是他作为 " 民谣流窜犯 " 的时期,四处联系演出,生活窘迫而充实。当年的一些店铺,如今早已关张,而故人还在。

音乐人朋友拿出了自酿的杨梅酒,低吟浅酌,宾主尽欢。那些曾经 " 票房毒药 " 的日子,毕竟远去了。

作者: 陈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