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发布 2019-07-13
消失五十多年后,这个吴文化一绝,将重现惠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16 年 3 月 4 日

江南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

吴文化一绝 " 敲排夫 " 不能失传的文章

内容讲的正是

西漳大船造船中流传的劳动号子——

" 敲排夫 "

文章引起了五姓十三家后人们的关注

当时,西漳大船仅存的匠人们

也借此机缘得以逐渐重聚

当时老匠人章桂兴

向市史志办(现市档案史志馆)

捐赠了西漳大船船模,

此后西漳公园开放,

堰桥街道想复原西漳大船,

向市档案史志馆了解资料,

市档案史志馆秘书处副处长周建军

介绍了章桂兴等匠人,

再加上媒体多篇后续报道,

最终促成了西漳大船复原工程的开工。

2019 年 7 月 6 日 9 时 18 分,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非遗西漳大船复原工程开工仪式在堰桥街道西漳公园内拉开了帷幕。

复原工程开工仪式简单而有意义

现场,5 位老匠人已经开始划木料,

这大船最大的特点就是手工打造

5 位老匠人他们分别是

章桂兴(76 岁)、惠志良(75 岁)、

常阿二(73 岁)、惠志浩(76 岁)、

张留发(72 岁)。

或许你会问了,

" 什么是西漳大船?"

" 为什么要重新打造?"

" 这艘船在江南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

今天,

就给大家讲讲这艘船!

上海海关美籍官员 G.R.G. WORCESTER 在 1949 年出版的《The Junks and sampans of the yangtze》一书中绘制的西漳船。

· 西漳大船 ·

西漳船(又称西漳式木帆船,当地人称西漳大船)是一种以无锡西漳地名命名的内河运输船型,载重 20 吨至 100 吨不等,收录于《辞海》经济分册和《中国水运辞典》,在中国水运史、中国造船史中都有记载,称为 " 江浙一带的内河优良船型 "。

西漳船具有自重轻、舱容大、吃水浅、阻力小、航速快、省劳力、易装卸等特点,尤其适宜在水浅湾多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航行,成为江、浙、沪、皖水乡地区的主力货船,还曾用作往返在城乡之间的客班航船。由于它的性能优良,在 19 世纪末刚刚开始建造水泥船、钢质船时,依然沿用了西漳船的型线,称为 " 西漳驳 "。

西漳大船的制造工艺复杂,包括理料、弹线、锯板、木作加工、装配、装棚、捻缝、上油、下水等九道主要的工艺。用料考究,包括杉木、杂什木、竹片、株树、槐树、栗树、钯钉、铲钉、油、石灰、麻丝等。造船过程中还有一道道传统风俗仪式,这一道道工序制造出来的西漳船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更承载着无锡地域的历史与文化。

17 世纪初,迁居无锡的杨、蒋、尤、徐、邵这五姓共十三家首先开始以造船为生,至清代乾隆年间因为朝廷造战船立功而获得特批造船专利权。西漳船为五姓十三家所造船式,起于清朝,盛于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在江浙特别是苏南地区仍担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至上世纪 60 年代逐渐消失。

泗堡桥船厂旧照

西漳大船造船技艺的抢救挖掘可谓与时间赛跑,章桂兴等老匠人都已经过年七旬,他们都没有想到手上的绝活还能有机会重见天日!

大船复原后长 13 米、宽 2.5 米,

建造预计费时半年,

今年年底在西漳公园的湖荡里,

就有望看到这种江南水乡 " 扛把子 " 船的雄姿了!

它之于无锡文化、旅游的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 " 惠山走廊 " 建设,

又是一个可以深入展开的硬核!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