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7-14
祝勇:故宫是一个律动的生命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 / 文 施向辉 / 摄)故宫的宏大深邃是难以名状的,但祝勇却是那个偏要掀开它重重面纱的人。从《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到《故宫的古物之美》,再到新近面市的新作《故宫的古物之美 · 绘画风雅 1》,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一次次寻觅着独特的切面,为人们打通进入故宫的全新隧道。

△作家、故宫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

故宫是一座通识艺术宝库

在谈到这部新作与他最痴迷的故宫时,祝勇说:" 故宫是一座通识艺术宝库,认识它,需要人们打通书画文史的界限,用一种多元视角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领略故宫真正的神韵。而在我关于故宫的众多创作中,绘画始终是一条隐秘的主轴。"

毫无疑问,这一次,祝勇要从这条 " 主轴 " 开始,为人们解锁进入故宫又一重密码。

沉浸深宫十余载,祝勇最大的体会便是:故宫的古物及其背后的文化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割裂地看。" 一处乾隆花园的设计,其实可以追溯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故宫雨花阁的制式,居然和相距万里的西藏阿里托林寺如出一辙。" 本来主修书画的祝勇越来越发现,故宫是一座通识艺术宝库,只有打通书画文史的界限,同时用多双眼睛检索审视,才能捕捉到故宫真正的神韵。这一点,也成为祝勇创作 " 故宫系列 " 的缘由。

" 在众多创作中,绘画是一条主轴。" 祝勇说," 绘画更加直观,而且其中潜藏着很多隐秘的符号和密码,我对破译它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绘画风雅》正诞生于这样的冲动。

《绘画风雅 1》的封面用的是故宫红墙的满屏图。翻开这本书,即如穿越故宫的围墙,跟着作者开启一段探究之旅。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祝勇从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撷取了最激荡人心的几枚浪花,以抽丝剥茧、解剖燕雀之术,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将绘画与历史及人心,悄然勾连,暗暗打通。

历史,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

作家冯骥才曾说:"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作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时,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在《绘画风雅 1》第四章《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中,祝勇写道:" 汴京,被视作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以后的第一个大城市,这种变革体现在平民和商人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角。这一次,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

紧接着,祝勇又从宋代小说、话本和笔记中,印证张择端对汴京这座 " 命运交叉的城堡 " 的深切感受。在帮助人们解清了 " 复数的人 " 之后,祝勇又指引读者关注那 " 唯一的河 "。

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河正是对命运神秘性的生动隐喻。祝勇写到,河流以其强大的象征意义,占据了画作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画的最大主题。

在这一章结尾,祝勇以散文家的笔触写道:" 至于张择端的结局,没有人知道,他的结局被历史弄丢了。有人说,他像宋徽宗一样,被粗糙的绳子捆绑着,连踢带踹,尘土蒙在他的脸上,乌灰的脸色消失在一大片不辨男女的面孔中 …… 时代没收了他的画笔,所幸,是在他完成《清明上河图》之后。他的命,在那个时代里,如同风中草芥一样一钱不值。"

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的血液里

读过 " 故宫系列 ",读者能感受到祝勇文笔的沉静与洒脱。艺术家冷冰川就认为:" 祝勇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他是那种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

得益于开放的探寻和跳脱的思路,祝勇探秘故宫的成果深受市场欢迎,特别在年轻群体中,更受追捧。2018 年 11 月,祝勇担任总编剧的文化节目《上新了 · 故宫》在电视与网络平台同时播出。在 " 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 " 邓伦、周一围的带领下,节目以寻常百姓的 " 未知视角 " 切入,带人们走进了一段探秘紫禁城的奇妙之旅。节目播出后,不仅收获了电视、网络收视双第一的佳绩,更为故宫圈来了一大波年轻粉丝。

" 我始终认为,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要看我们会不会讲故事。" 祝勇说,今天,无论男女老少,还都在使用筷子,吃着饺子,千里万里也要回家团圆过春节,这些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一直都在人们的血液里,包括年轻人。只不过需要我们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唤醒和激活。而这种方式并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摆出教书先生的架势。

2020 年是紫禁城建成 600 周年,故宫博物院也将迎来建院 95 周年。祝勇说,明年他会出一本聚焦故宫建筑的书,为人们走进故宫再添一个新的维度,帮助人们认识故宫于万一。按他自己的话说:"600 年的宫殿、7000 年的文明,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据悉,从今年 3 月一直到明年年底,故宫将陆续推出系列展览,从历史遗存、书画器物、宫廷文化、文人雅士、节庆风俗到考古发现,展现 600 岁紫禁城和 95 岁故宫博物院所蕴蓄的深沉魅力。去看展览前,跟随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走进 " 纸上的故宫 ",一起聆听故宫古物背后的故事吧。

对话

故宫本身也在年轻化

现代快报读品:你担任故宫影视研究所所长,能谈一谈这个工作的情况吗?

祝勇:故宫博物院这几年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希望建立一个更新的推广故宫历史和文化的渠道。影视是一个特别好的媒体,故宫在影视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一些节目像去年推出的《上新》,观众都特别喜欢。这些年故宫博物院有意识地把影视方面的宣传作为一个专项的工作来大力推进。明年是故宫建成 600 周年,所以还会有一些新的影视项目不断地推出。

现代快报读品:你担任过很多大型纪录片的导演,同时也进行大散文写作,这两种语言的转换会不会有问题?如果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哪种?

祝勇:两种语言的转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影视导演和写作也有共通和互补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我觉得可以互相补充。有的人说我写的书,画面感特别强,而且比较注重细节,这就是影视创作给文本带来的影响。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的话,我还是喜欢写作,因为书面的写作是深入地去阐述一个问题,读书是很神圣的一个事情。所以我更喜欢书面的写作。

现代快报读品:你写了一系列的故宫,比如 " 故宫三部曲 ",有人说以往我们学到的都是 " 大历史 ",但是从你的作品中能够感知历史不同的一面,你如何理解这不同的一面?

祝勇:其实历史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些枯燥的概念。历史它是有生命感的,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由人来完成的,都是人的历史。我在写作的时候,尽量摆脱这种空洞的枯燥的概念,让历史回归它的温度,回归到人本身。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比较亲切。而且历史并不完全是过去的事情,很多读者在读书,包括我自己在阅读历史著作的时候,我觉得他写的就是我们的现实,非常的真切。这个是我写作特别注重的方面。

现代快报读品:你眼中的故宫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影响你的创作的?

祝勇:在很多人眼里,故宫是一个僵化的固化的概念,比如说建筑是固化的,里面的文物是死掉的,是过去的一些东西。但是在我眼里,故宫它就是个生命体。它跟人一样是一个活体,它现在仍然在呼吸,仍然在成长。在故宫里面工作、写作,我能感觉到故宫的生命的律动,它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非常鲜明,故宫里面有很多小动物,就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故宫的御猫,再加上故宫里面有很多的研究者、工作人员。故宫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节,甚至每一天都是不同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我眼里,故宫就是一个生命。

现代快报读品:我们看到近年来关于故宫的纪录片都很火,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祝勇:这首先是个好事情,故宫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最大的存在,能够被观众所喜爱,尤其以 90 后的年轻人为主。一方面故宫本身也在年轻化,从《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个片子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工作人员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很多都是年轻人。同时,故宫的文创、纪录片,更多的拥趸是年轻人。这个现象,我很欣慰。

(编辑 张爱红 张宇)

相关标签

故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