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朱雅岚 记者 徐红艳 文 / 摄)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东侧,有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叫丁香路,路两边种满了丁香树。丁香盛开的时候,花香满溢。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种下的丁香树和一段凄美的革命爱情故事有关。7 月 19 日,南京雨花街道雨花社区 " 红色百姓剧场 " 首部红色主题话剧《丁香花开》在雨花台中学学术报告厅首次面向大众公演。这是南京首个由社区原创剧本、社区群众参演的红色主题话剧。
丁香生于 1910 年,是个弃婴。当时,一位女传教士收养了她,给她取名白丁香。在东吴大学读书期间,她积极要求进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期间,她和同学乐于泓(人称阿乐)相识相知相爱。两人于 1932 年 4 月结婚,婚后仅 5 个月,丁香在赴北平执行秘密任务时不幸被捕,同年 12 月被杀害于雨花台,年仅 22 岁。丁香牺牲后,阿乐立志将她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由于怀念丁香,他独身 18 年,直到遇见一个酷似丁香的年轻姑娘——时钟曼。两人结婚后,共同怀念丁香,丁香的事迹与精神始终是这个革命家庭的精神支柱。他们还为第一个女儿取名为乐丁香。
1982 年,在丁香牺牲 50 周年的纪念日里,阿乐带着乐丁香来到雨花台,看望她的 " 丁香妈妈 "。在丁香就义的那条小路上,亲手种下了两棵丁香树。此后,每一年的清明节,阿乐都会穿戴整齐,在丁香路上走一走。1992 年,84 岁的阿乐去世后,时钟曼将阿乐的骨灰送到雨花台烈士陵园,与丁香长眠在一起。
" 丁香啊,我又来看你了,你走了 57 年,我总感觉你就在我身边,一闭眼我就看到你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唱着歌。" 整部话剧以阿乐回忆的形式进行串联,以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相互扶持为主线,从生活的角度展现丁香和阿乐两个受过良好教育、成长环境优越的年轻人在国难深危中逐步成为革命伴侣的经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早在 6 月 26 日,该剧曾在南京科技馆首演。首演后,根据各方面的专业意见及建议,《丁香花开》剧本又进行了调整和提升。据介绍,公演在首演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人物丁香的养母怀特。女传教士怀特曾想办法到狱中劝说丁香放弃在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她去美国以保住性命,但被丁香拒绝了。这一情节的加入,形象化地展现出丁香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得戏剧张力更加强烈,烈士形象更加立体。
值得一提的是,雨花社区 " 红色百姓剧场 " 由辖区单位及居民参演,在表演中感受烈士的内心,让英烈精神更能贴近百姓。此次公演依然是由社区群众参演。比如,怀特的扮演者是居住在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冉旭。因为正值暑期,家长们积极支持孩子参演这样的红色话剧,使得此次公演的青年演员增多。通过半个月集中且大强度的训练,他们从毫无经验的舞合素人成为了融入角色的演员,也由此深刻理解了革命烈士的精神。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