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艺)" 每一件工具都能按照命令,或者,甚至按照自己的预想去完成它所担负的工作,比如织布的梭子会自己穿梭。"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的幻想在今天正逐步成为现实。智能制造,曾经的概念性名词,如今已成为一个实践性的动词。无锡,作为一个具有制造产业优势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发优势的城市,智能制造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而这一新工业,将为无锡创造一片 " 绯红黎明 "。
△上汽流水线
戴卡轮毂:从解放双手到质量管控
熔炼、压铸、激光雕刻二维码、热处理、机加工、气密性检测和涂装 …… 多年前,在无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每道工序都是断开的,每个工人年均仅生产 4300 只轮毂。后来,戴卡的车间里满是上下翻飞的机器手臂,原材料运进来,经过一条生产线就能让成品出车间。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减少了,可工人年均生产的数量却从 4300 只提升至了 1 万多只。目前,戴卡轮毂年总产量达到 500 万只,已成为华东地区不可或缺的轮毂供应商。
有了物联网功能的帮助,戴卡轮毂的车间里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甚至可以通过一台工控机控制多台设备的工艺参数。曾经断点式的生产环节如今成为了一条连贯的生产线,每道环节产生的数据则形成一条 " 数据链 ",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让制造过程变得更加智能。
△戴卡三期流水线
智能制造不仅让机器替代了人的繁重劳动,而且利用数据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戴卡也在利用数据为生产线解决实际问题。曾经不同尺寸和不同型号的轮毂需要靠工人搬到不同的生产设备上,如今,在柔性化的生产线,无论什么型号、尺寸的轮毂进入传送带后,都能通过图像识别系统,准确找到各自型号的车床,再也不需要人工识别。
日前,曾经只能在 pc 端操控的一项生产管控工序,如今被放到了手机上。通过对任意型号产品的组件间隙大小、气密性、表面平滑程度等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一旦数据有异,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如今,尽管不在机器前,也能远程调试设备,有效管控生产质量。
据了解,为了支持产业投资项目、鼓励企业改造升级,惠山区为戴卡提供了 500 多万元的奖励资金。这对戴卡来说,无疑是一针 " 强心剂 ",更是长久的 " 定心丸 "。近年来,惠山区独创智能制造 " 点、线、面 " 工作法,短短几年,已培育出 55 个省、市级智能车间,全区超过 60% 的规上企业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惠山智能制造已成为 " 无锡领先,全省一流 "。
△一汽锡柴惠山基地
双良集团:从 " 制造 " 到 " 智造 "
提到双良,人们大概就能想到双良溴冷机设备。这家无锡老牌制造龙头企业早在 1985 年就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组,填补了江苏省内的空白。如今,双良走出了一条向着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之路,为客户提供设备(系统)" 专家+管家+互联网 "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江苏首个入选 " 中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 榜单的企业。
△双良集团智能管控中心 双良集团供图
从 2001 年起,双良用拨号上网的方式,点对点采集每台设备的数据,回到公司分析数据,对设备进行健康诊断;3G 信号出现后,双良建起一个基于 BS 架构的双良云平台,实现了对部分设备数据进行实时采集;2017 年,双良将云平台搬迁至阿里云,在实现对设备数据采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设备性能的实时监测和评估。不仅实现了对各类设备的数据上传、接入,还方便用户在电脑、手机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查阅各类设备的运行情况。同时,双良运用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算法模型,溴冷机设备预测性维护的准确性由 50% 提升至 90%,运维服务响应速度提升超过 1 倍,制冷设备整体人力运维成本降低 20%-40%。
在 2019 年无锡雪浪大会现场,一款针对建筑楼宇能效管理的工业级云平台—— " 混沌能效云 " 平台正式发布。借助楼宇内部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附以成熟的人像识别技术加成,双良 " 混沌能效云 " 平台实现对楼宇内部各层人流的统计,配合楼宇的 BA 控制系统,为楼宇提供最佳的能效优化方案。通过对楼宇内部少量电表的实时数据采集和解聚合,双良 " 混沌能效云 " 平台实现对整个楼宇用电的非侵入式监测和分析,最大程度还原各类设备的用电情况和用电周期,及时发现异常用电的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优化用户的用电习惯,起到节能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数字化运用,双良将自己在 " 节能、节水、环保 " 领域的边界又一次拓宽,不仅是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出售产品,同时还能为整个能效管理提供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因此双良提出,将混沌能效云相关的算法和软件向其他供应商及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共同建设基于能效管理与设备管理的云平台,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满足各自业务需求、解决各自痛点的平台系统。
从这一点看,未来双良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一套系统软件,培养客户自己去应用,这能够满足用户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能够更加节能环保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校园等等。
通过不懈推进,无锡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浪潮集团、阿里云、海尔集团等业内知名企业相继在无锡设立大数据、物联网总部基地,东方国信、徐工信息等知名工业互联网企业进驻无锡,全市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不断丰富优化。
谁拥有智能制造,谁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无锡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智能制造 " 红利 "。一方面带动了总量扩大。去年全市 GDP 达 11438.62 亿元、增长 7.4%,增幅位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3618.71 亿元、增长 9%,增幅位居江苏全省第一;净增规上企业 1721 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 570 家,均为全省第一。
△无锡华光汽车部件集团
另一方面,带动了结构优化。去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到 43.8% 和 3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 15.2% 和 39%。
带动了效益提高。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 18.6%,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人均 GDP 达 17.43 万元,约 2.6 万美元;单位土地面积、单位建设用地 GDP 产出分别达 2.47 亿元 / 平方公里和 7.56 亿元 / 平方公里,均处于江苏全省领先水平。
智能制造带来的 " 红利 " 进一步坚定了无锡努力促进两化融合、加快建设 " 智造强市 " 的信心和决心。
接下来,无锡将在打造 " 智造 " 引擎上下更大功夫。着力夯实创新技术支撑,有效解决智能制造领域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 " 卡脖子 " 问题,构建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创新供给体系;着力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深入实施 " 太湖人才计划 " 升级版 2.0,培养一批专注专业、精益求精的 " 数字工匠 ";着力夯实创新文化支撑,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一切智慧源泉充分涌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同时,在提高 " 智造 " 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转换契合,加快从产品供给为主向用户需求为中心转变,最大程度减少低效供给、降低资源损耗,为制造 " 提效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研究制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制造 " 赋能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促进制造服务化、服务制造化,大力培育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制造 " 增值 "。
在做优 " 智造 " 生态上下更大功夫。建立健全基础体系,不断优化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 " 网 + 云 + 端 " 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增强话语权;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依托制造业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推动中小企业 " 上云 ",进一步增强整体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安装维护、检测认证能力,构建数字驱动的工业新生态,让更多企业搭上智造 " 复兴号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