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放暑假了,南京有一群大学生没有回家,他们一起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沿海到山区,从学校到农村,这群 90 后、00 后为何要冒着酷暑来到贵州?他们在当地做了什么?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入户调研
【调研】走村串户,大学生收获第一手资料
广袤的群山,湿热的气候,麻辣的饮食,这让初到贵州的年轻人们多少有些不适应。顾不上休息,00 后陈昂背起 200 多份调查问卷,来到麻江县谷垌乡,走村串户,调查农户种植情况和对农业电商的看法。" 我们这次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入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 陈昂是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二学生,走了一段山路,他汗如雨下,便给自己打气," 正如盖钧镒院士所说,我们做农业研究的,要多到田间地头去,才能获得实际的结果,加油!"
一路上, 90 后学生吴德婧一直举着相机拍摄。"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山。都说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然而来到这里,我发现大山里的人们勤劳勇敢,他们在平地种蔬菜,在坡地修梯田,一年四季,都有收获。"
不过,因为多雨、栽培技术不高等原因,当地农户还是会遇到农田淹水、作物欠收的状况。" 去年雨水多,低一点的田就被淹了,我家种的大米、大豆都泡烂了,赚不了钱。" 调研中,得知 50 岁的侗族大妈罗三姐家情况,同学们都来帮忙,在罗三姐家地里修设施、查虫害。" 您不妨转变观念,种植经济作物,例如不怕潮湿的蓝莓。" 听了十多位同学讲解蓝莓的种植要点,测算收益、评估风险,罗三姐动心了,答应下半年就插苗嫁接,试一试种植蓝莓。这也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学子为农户讲解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来贵州的近两百人,都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来自资环、农学、经管、园艺等学院。他们组成了 " 黔心助农 " 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来贵州实地调研,提供农技、农经服务。在此之前,南农大与贵州麻江,已结对帮扶 7 年多。
【服务】送 " 点子 " 上门,他们为农户解忧
调研中,同学们得知,因为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蓝莓成为麻江县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六年来,麻江蓝莓种植已有 5.9 万亩,年产量超过 6000 吨。然而,今年 6 月以来,许多种植户眼看成熟的蓝莓挂满枝头,心中又喜又忧。
△讲座全景
" 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合理、品牌宣传不足以及电商运用的缺乏,导致麻江蓝莓滞销,成为种植户的‘心头病’。"" 黔心助农 " 智囊团成员、南农大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曙东为麻江蓝莓 " 把脉 "。7 月 20 日,他和大学生为当地电商代表 60 多人举办了一场培训讲座。" 生产上,进行避雨栽培和有机肥实验,销售上进行分拣、分级销售。做深加工产品,如蓝莓原浆、冻干等。此外,还要通过网媒广泛宣传,提高麻江蓝莓知名度。" 有不少经销户表示,周教授的分享,为营销提供了新思路,回村就想干起来。
除了蓝莓,近年来,南农大还与麻江县农委合作,先后打造了 " 药谷江村菊花园 "、" 北粳南引 "、" 新红蒜新红火 " 等新兴产业。未来,扩宽特色农产品销路成为新课题。
【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 黔货 " 要走出大山
△" 黔货出山 " 电商联盟成立
" 用互联网 + 思维,打造一个专业涉农平台,整合供销社、合作社、电商、大学教授等资源,为山区农民提供农技解答、电商销售、农经播报等服务。" 在南农大社会合作处(新农办、扶贫办)的支持下,这群 90 后、00 后写代码,参与设计了 " 南农易农 " 移动端软件(APP)并试运行起来。
在麻江,同学们兵分多路,推广 " 南农易农 "。" 太好了,要是再遇到虫害,我就能随时问教授了。" 听到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乐在心里,抓紧在贵州的每一天时间,推广给更多农户。遇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同学们便推荐他们去电商服务站咨询。
7 月 22 日,在南农大和麻江县的共同推动下," 黔货出山 " 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组织,以阵地服务取代松散服务,辐射、对接更多农户。南农大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教授介绍:" 高校有技术,地方有需求,‘互联网 + ’平台和电商联盟,构成了线上线下‘双线共推’服务方式,为西部农业服务,为消费扶贫助力。"
未来,还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来到贵州麻江,加入南农大和麻江的 "10+10 行动 " 中(即 10 个学院对接 10 个村)。" 相信这些年轻人的加入,会给麻江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生机和活力。" 麻江县副县长甘泽波说。
通讯员 许天颖 雷颖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仲茜 / 文 通讯员 吴德婧 王童 李珺 记者 仲茜 / 摄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