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见习记者 徐可 / 文 吉星 / 摄)他们,有着黄色的面孔、黑色的头发,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他们,能够写一笔方方正正的汉字,念一首字正腔圆的唐诗;他们,牵挂着中国的亲友,想念着那一口色香味俱全的的中国菜肴 …… 他们是远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
△第二届 " 华文创想曲 " 海外华裔青少年暨港澳台青少年创意作文大赛特等奖
7 月 26 日,第二届 " 华文创想曲 " 海外华裔青少年暨港澳台青少年创意作文大赛优秀作品分享会在南京召开,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由《七彩语文》杂志社、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承办。大赛收到来自 5 大洲 46 个国家的来稿一万余篇,最终诞生特等奖 54 名,一等奖 1277 名,二等奖 2252 名。
字里行间,他们用华文写作传递乡情
如今,在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华裔青少年在用汉语表达情思。来自各个国家的海外华裔青少年,用一篇篇深情而灵动的华语作文,表达着炎黄子孙的拳拳赤子心。
△《食欲之外》李思无瑕
" 因为上了小学后才离开,所以我的中文比较好。现在我一直坚持用中文思考和创作。" 本次大赛的获奖代表李思无瑕操着一口颇为纯正的普通话说。她的文章《食欲之外》在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她表示,这有赖于她长期的中文写作训练。
这次获奖的小作者中,像李思无瑕一样自小随父母远赴海外定居的青少年还有很多。他们往往有着较好的中文功底,有些小作者对幼时的家乡有着深刻的记忆。中国,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祖籍国,更是生命的根源所在。
" 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家里的事,家里的情。他们作品当中灵动的字、词、句,平时我都想象不到,他们真的写出了我们的乡愁。" 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一梅说,这些孩子的文字让她感受到什么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让华裔青少年的力量凝聚起来,成为一颗颗种子,在五湖四海播撒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是第二届大赛 " 华文创想曲 " 海外华裔青少年暨港澳台青少年创意作文大赛的初衷和目的。
念念不忘,家乡的味道最是人间美味
" 烧饼上布满的金黄酥脆的芝麻,每每由手指捻起一动,都带动着未揉进面团中的零星面粉向下坠。咬一口,饼里干脆鲜香的酱香肉丝在舌苔摩擦吞咽,火烧里满满冒尖的滑溜溜驴肉和青椒丁对我笑,姥姥也一手油,布满皱纹的脸对着我,也在笑。"
台上,李思无瑕动情地讲述着自己如何思念姥姥做的驴肉火烧,那不是一块简单的面包就能打发的深情。在座的观众都被她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 当你在饿的时候,可以用食物来解决你的需求,但是在你心里,有一片空虚是不可能用任何东西来填满的,那就是思乡。在食欲之外,家的味道,是无形的。" 她这样解释文章的题目 " 食欲之外 "。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海外的华裔青少年们都对中国美食情有独钟,对他们来说,那些有滋有味的中国菜肴,才是家的味道。
△《我在德国做美食》陈彦清
陈彦清也上台分享了她的作文《我在德国做美食》。她在小学二年级时来到德国生活,如今,她已经初二了。刚到德国时,周围的一切都让她感到陌生,因此更加思念家乡。" 还好,我妈妈经常给我做家乡的美食。每年过年时,我们一家三口会包饺子。我们一边相互配合,还一边看着春晚,那是我印象最深的场景了。"
身在远方,血脉相连的亲人让他们魂牵梦萦
" 北京对于许多生活在国外的华裔孩子来说是一个旅游胜地。但是对我来说,北京并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那儿是我的家!" 现居于德国的陈露然在台上骄傲地向她的家乡北京 " 告白 "。
△《亲情北京》 陈露然
陈露然 5 岁的时候就随父母来到德国。虽说那时年纪小,但她的中文一点也不含糊。在德国,她会专门去上汉语课学习汉语,跟妈妈学习做中国菜,还会带一些自己做的春卷给德国的同学们。
但她与故乡的联系不仅如此。她对故乡深沉的爱,还因为那里有她深爱的爷爷奶奶。" 小时候,每天早晨都是爷爷、奶奶坐着公交车,送我上幼儿园。晚上,我和姥姥姥爷睡在一张床上,他们给我讲 …… 故事。周末我们手拉手一起逛书店,一起在楼下的小花园里和邻居们聊天儿。"
时光斗转星移,血脉相连的亲情却永不褪色。陈露然说,她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都会回北京看望爷爷奶奶," 我讲德国的情况给他们听,他们讲北京的事情给我听。我觉得很快乐。"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