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7-29
百岁老兵一家三代军人同迎“八一”,夫妻俩是白求恩战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董洪旺 记者 王晓宇)7 月 29 日,在江苏省军区连云港干休所内,一场特殊的庆典显得格外隆重。一群身着军装的男女老少围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军人身边其乐融融。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名叫张克敬,今年已经 100 岁,围在他身边的是他的 7 个子女和一个孙女,他们都曾是军人或正在部队服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又即将迎来建军 92 周年,子女们经过商量,大家分别从青岛、威海、西安、苏州等地赶回连云港,一起陪老人过一个特别的建军节。

第 92 个建军节,百岁老人一家三代军人同庆

张克敬老人出生于 1919 年,今年正好 100 岁,是一位有着 80 年党龄的老兵,他和老伴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胸前数十枚军功章见证了他光辉灿烂的峥嵘岁月。

△一家三代同迎八一

当天上午,在连云港干休所的小会议内,老人再次穿上军装,眼前的一个大蛋糕上面做了一面军旗,还有 " 八一 " 和 "92" 两个数字,分别代表八一建军节和建军 92 周年,老人看起来非常开心,因为 7 个子女非常难得的全部聚到自己身边。

"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又是建军 92 周年,爷爷正好 100 周岁,爷爷奶奶和他们的 7 位子女都是军人,我爸爸和叔叔们都当兵,我从小就融入这个氛围,所以到 18 岁也选择参军,在八一前夕,我和父母专程从青岛赶来,和爷爷以及一大家人一起过这个节日,就是想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实现富国强军梦。" 身为文艺兵的孙女张娜激动地说。

△老人的 7 个子女、女婿和孙女

据了解,张克敬老人的 7 个子女曾经全部都是军人,子女的名字也基本都跟历史有关,比如大儿子叫国庆,儿子生在抗美援朝叫征平,一家人对军队和军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年恰逢 70 周年大庆,老父亲又刚好 100 周岁,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在八一前,齐聚连云港,一起陪老父亲过一个特别的建军节。

在连云港干休所以及辖区路南街道的一起帮助下,这场特别的家庭聚会简单而又隆重。知道老人爱书法,海州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朱成安携书法家给张克敬老人送来了楹联书法作品,上面写道:" 克敌雄风,今虽百岁军威耀;敬身本色,永是初心国梦追!" 这幅藏头诗楹联书法作品,正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海州诗词楹联协会为老人送来楹联作品

老人虽然语言表达已经不那么清晰,但面对镜头,还面带微笑,抬手敬军礼,铿锵有力地祝福道:" 八一建军节,节日快乐!"

夫妻俩都是白求恩的亲密战友

张克敬老人祖籍河北,1939,年仅 20 岁的他便参了军,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和妻子一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战争,见证了党和新中国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老人的父亲、伯伯和兄弟有十几人都参加革命,妻子家也是军人世家,多位亲人为了共和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更让老人骄傲的是,妻子和国际友人白求恩曾在一起工作过,自己是白求恩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可以说,两人都是白求恩同志的亲密战友。1940 年,张克敬经组织选送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在晋察冀军区部队工作。抗美援朝朝鲜战场停战后回国,被组织送到上海解放军苐二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后分配到 67、68 军先后任后勒工作。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张克敬还参加了反细菌学习班,去前线搜集 " 细菌战 " 的标本和材料,对粉碎敌细菌战,收集了大量物证。

因为受白求恩精神的强烈感染,夫妻俩始终立志学医救人,战争年代,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冒着炮火奋战在救援一线,无数的战友都是因为有了他们,得以挽回生命。

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留下的印记却不曾磨灭。老人身上的一块块伤疤、胸前的一枚枚勋章,都永久记录着他的不朽功勋。

" 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不要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老人用颤巍的声音哽咽地说," 我已经很幸运了,有那么多战友没能看到胜利。"

70 载风雨同舟,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3 年,张克敬随冀中九分区部队打回冀中平原后,由于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卫生条件差,身上起了两个脓肿。在卫生所,张克敬认识了妻子刘燕。并在 1945 年抗战胜利后,携手走过了 70 年的光辉岁月。

" 行军路途较远,有时一夜行军百里。当时刘燕还怀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四五个月了,两腿浮肿,但走起路来仍很快,从不掉队。" 张克敬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俩随部队南征北战,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全国解放后,我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我和刘燕共同走过 70 载春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今天的生活越过越甜蜜。每当回忆起那段感经历,我心里感慨万分。"

" 怀我的时候,父母都正在朝鲜战场上,‘征平’就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二儿子张征平告诉记者," 父母为了国家,奉献了青春和岁月,我们以他们为荣。"

退休后,张克敬夫妻担任了 30 年的干休所管委会和老委会主任,他们德高望重,每家有家长里短,都是夫妻俩出面帮助解决,干休所的活动,也几乎都由夫妻俩策划组织。

" 汶川地震,老人带头捐了 2000 元,后来又和老伴一起给我们送来了 6000 元的特殊党费,为其他的同志带了好头。" 连云港干休所陈干事介绍," 其实,这么多年,老人每年都在捐钱给那些需要的人,只是,从来不喜欢留名字。"

老人在生活方面艰苦朴素,能节约的地方从来不浪费,这些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的子女。特别是老人的房子,都是八十年代的装修,这么多年,从未重修装修过。照顾父亲的五儿子张立军说,"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自律。长大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父亲依旧会时常叮嘱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 父母都是严于律己的人,对我们教育很严格,在每年家庭聚会的时候,父亲都要把自己制定的家风家训在晚辈前读一遍,并将他亲手书写的家风送给每个人。受他们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都非常友爱,互敬互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张立军说。

如今,妻子刘燕老人已经离开了,但张克敬老人依旧把妻子的照片放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每天,他都会端详一会老伴,仿佛妻子就在他的身边。

40 载 " 艺术生涯 ",他将手抄本送给 " 小战友 "

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书房里的一个角落满满地摆放着老人的各种荣誉,而老人的书桌上则摆满了书本和笔墨。八一前夕,老人在纸上写下了 " 百岁军礼献给党 " 七个大字,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献礼建军 92 周年。

△老人手写百岁军礼献给党

回顾战争年代的经历,可以说是用 " 九死一生 " 来形容。而这个戎马大半生的军人,却在离休后做出了一个 " 文绉绉 " 的决定:每天练习毛笔字,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张克敬老人还告诉记者,离休后,他感到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关注有待加强,决定以身作则带头学习。

五儿子张立军经常感慨,开始以为父亲这项爱好只是突发奇想,没想到老人坚持这项兴趣爱好近 40 年了,直到 100 岁热情仍不见消退,每天还坚持两小时。

除了练字,老人的国画也是炉火纯青,一幅《芦雁飞鸣食宿图》更是惟妙惟肖,生动万分。而且,老人都是自学成才。

" 张老爱读书练字,特别是喜欢用小楷抄写党的政策方针,装订成册后送给我们这些年轻人阅读。他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啊!" 在连云港干休所工作的陈干事手捧张老送给他的 " 手抄报 " 和 " 政策本 ",感慨万分地说。

张克敬老人说,练字除了能传承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是,练习书法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让自己更加豁达开朗,这也许是老人长寿的秘诀吧。

(通讯员供图 编辑 刘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