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8-01
淮安黄花塘:点穴式扶贫,让镇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国庆)" 自从茶场上了新的生产项目,我家茶叶收入也翻了一番。"7 月 29 日上午,虽然是高温天气,雨山茶场的管理员司业科还是顶着大太阳,到自己负责管理的茶园 " 巡逻 " 了一番。司业科所在的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在 2016 年被江苏省确定为 " 点穴式 " 扶贫重点帮扶单位,3 年过去,点穴式扶贫不仅让当地居民增收,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

△茶园的管理员司业科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国庆 摄

60 多年的老茶场遭遇大面积抛荒

黄花塘镇雨山村毗邻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现代快报记者在村上采访看到,村庄四周满眼都是绿色的茶树。

△茶园的管理员司业科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刘国庆 摄

今年 68 岁的村民司业科种了一辈子的茶叶。他告诉记者,当地雨水足,有着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条件,60 多年前当地就栽种茶树,成立了雨山茶场。多年来,因为雨山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当地颇有名气。

但是近些年来,雨山茶场越来越不景气,不少茶园都被村民抛荒,长满了杂草。" 我们这只产绿茶,越来越卖不到价钱,大家就都不种了。" 茶场的老职工司业科甚至都想着自己要准备下岗了。

雨山茶场党支部书记杨正国介绍,茶场一直以单一的绿茶生产为主导产业,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落后以及市场因素影响,经营举步维艰,不少茶叶地抛荒,茶园面积由原先的 2800 亩下降为 1440 亩,销售额连年下降。

电力公司送红茶生产线,老茶场获新生

江苏省供电公司的电力扶贫项目来到雨山茶场后,出现了转机。经过深入调研,并根据黄花塘镇气候特点,省供电公司电力帮扶团队决定,因地制宜地以开发红茶新品种为产业扶贫的切入点,决定帮扶雨山茶场开发生态有机红茶。

2018 年 8 月,电力红茶生产线正式投产,这也填补了苏北地区没有红茶的空白。该扶贫项目,省供电公司一共投入 400 万元,包括红茶生产线在内,还建设有两个变压器以及光储一体化装置。记者在茶场看到,新建的光储一体化装置,是在茶场屋顶安装太阳能板,茶场内建有电储能设备。太阳能发电除了在茶场生产时使用,平时发的电还能进入电网销售,带来收益。

雨山茶场电力扶贫项目开展后,司业科直接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好处。司业科不仅在茶园担任管理员,自己也承包了 8 亩茶园。雨山茶场生产红茶,对茶叶鲜叶的需求量加大," 原来我把鲜叶卖给茶场,30 多块钱一斤,现在鲜叶价格涨了,高的时候有 100 多块 1 斤。" 司业科说,往年他的 8 亩茶园一年鲜叶收入 4000 元不到,现在已经超过 9000 元了。原本准备抛荒的他现在干劲越来越足了。

2012 年,因儿子患有腰椎间盘压迫神经,丧失劳动能力,儿媳患心脏类疾病长期服药治疗,司业科家成了一个低收入户。茶叶行情变好,他也不用担心下岗的事,司业科说,扶贫项目实实在在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雨山茶场党支部书记杨正国介绍,茶场上了红茶项目后,产量、效益出现双增收,带动茶农也跟着一起增收。

杨正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收购茶农鲜叶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提高 20 元 / 斤,茶农共增收 64 万元,户均约 1600 元,其中适当向 32 户低收入农户倾斜,每户年增收 2000 元。预计今年比 2018 年增加销量 3000 斤,全年销售额可达 360 万元,比去年增加 240 万元。

点穴式扶贫让镇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雨山茶场开展的电力扶贫项目,可以说是黄花塘镇点穴式扶贫的一个缩影。

黄花塘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由于缺少工业产业,经济一直比较薄弱,全镇总人口 7.8 万人,在库低收入人口为 2392 户、6887 人。2016 年 8 月被江苏省确定为 " 点穴式 " 扶贫重点帮扶单位。

" 自从省里的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镇的发展就进入了加速度。" 黄花塘镇副镇长卢玉华介绍," 十三五 " 以来,特别是自被明确为省级 " 点穴式 " 扶贫重点单位以来,14 家省直单位先后到黄花塘开展调研帮扶,提供政策、资金和项目 22 个,总投资 2.6 亿元。其中,民生实事项目 6 个、基础设施项目 13 个、产业发展项目 3 个。

随着一系列政策、项目、资金的落地,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2016 年全镇脱贫 502 户 1855 人,2017 年脱贫 540 户 1866 人,2018 年脱贫 630 户 1877 人。目前仍未脱贫的 720 户 1289 人将在今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不仅如此,对黄花镇来说,点穴式扶贫,还带来镇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明显加快、镇村面貌明显改观。省国土厅投入近 1 亿元,完成常庄、绿化 2 个村 1.65 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和总面积 1 万亩的张庵村土地整治项目,受益人群达 5.2 万人。省扶贫办、交通厅投入 2400 万元、县政府支持配套 3000 多万元建设的黄高路已经建成通车。

产业发展方面,全镇实现土地流转 5.6 万亩,2018 年新增平台土地流转 2.1 万亩。大力推广 " 一稻三季虾 " 新模式,全镇虾稻共生面积达 8 万亩,亩均收益从 800 元提高到 2500 多元,直接带动 113 户 307 人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实现经济效益与扶贫助贫的 " 双丰收 "。

(淮安供电公司供图 编辑 张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