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垚仟 / 文 施向辉 / 摄)文如其人,放在张纪中身上说是 " 戏如其人 "。分不清是多年拍摄武侠剧的经历所致,还是性格本身中就带着一股侠气,张纪中行事颇有一股江湖中人的气质:言谈爽快、真诚坦荡。
说得更具体一点,他属于江湖中的侠者:为人处世有自己清晰的原则——路见不平就是要一声吼;对于理想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打着石膏躺在片场的木床上指挥工作;始终秉持着对于艺术工作之责任与担当的信念——用艺术的魅力来表达人性的光辉,坚定人们心中真善美的信念。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侠者?张纪中的新书《人在江湖》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个他的答案。
坚持
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候,张纪中 23 岁,在农村插队。对于报考艺术学校的学生而言,他已经不算很年轻了。然而这一次和他前两次高考的经历一样:优秀的专业成绩也难敌 " 成分问题 " 这一政审关。
相较于前两次的期待、忐忑、大失所望,这一次他内心平静了很多:即使高考这条路走不通,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完成自己从事文艺事业的梦想。
为什么对文艺事业有这样坚定的追求?"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对文艺事业非常感兴趣。小时候我妈问我,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我说我没有想法,我就喜欢表演。我妈说你就喜欢表演,你就去做这个。"
最后一次高考没通过之后,张纪中去了煤矿上教书。在煤矿上的时候,他曾去拜访导演孙道临," 我给他讲我在煤矿上做什么,他很认真地听我说,然后跟我讲你要坚持:‘小张你做业余,你也坚持。你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有成就。’ " 走出孙道临的屋子,张纪中觉得浑身舒展," 虽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样的东西,但是你坚持就会有光明。"
在煤矿上教了两年书,张纪中被借调到矿务局的宣传队,到山西的各个煤矿上去演出、交流。张纪中既是编剧也是导演,既写歌词又指挥乐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坚持就会有光明。1978 年,张纪中考进山西话剧院。" 我第一部戏演了一个配角,说八句半台词、132 个字。" 从第二部戏开始,张纪中演了十年话剧主角,成为山西话剧院的台柱子。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之后,张纪中被调到山西电视台,逐渐开始导演的工作。
从宣传队到话剧院再到山西电视台,张纪中要求自己在每一个舞台上都做到最好:" 我想我在任何一个舞台,小的舞台上,你要做最好的 ; 大的舞台上,你依旧要做最好。那时候我跟他们是这么说的,我说我告诉你,如果说我到了中央电视台,我依旧会做中央电视台的最好。"
理想
1990 年代,在拍摄了《百年忧患》《沟里人》等短剧之后,张纪中以及他的团队已算是小有名气。在那时,张纪中得知了央视筹拍《三国演义》、正在征集拍摄人员的消息,他立刻带领团队前去请缨:" 第一次将《三国演义》搬上荧幕是开创意义的文化大事 ! 能够参与这样一部戏的拍摄,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心向往之的盛事。"
张纪中团队负责的是电视剧中 " 南征北战 " 的一部分,在拍摄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拍摄大场面的战争戏既难且险:大场面人员的训练与调度、与历史相符的取景地的寻觅 …… 在高原拍摄的时候,全剧组的工作人员还面临着种种身体不适。
张纪中忍着头疼,一边仍精气神十足地举着扩音器奔跑——所有人都能喊累,就是作为剧组核心的他不能喊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纪中和他的团队利用自己的才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镜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殡时漫天飞纸钱的场面震撼了很多观众的心灵,这个场景的拍摄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三四吨的纸钱手工是来不及剪的,张纪中发现啤酒厂的商标和纸钱的样子很像,就打电话询问制作方法。原来啤酒厂是使用铳子铳出的商标,他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制作出了三四吨纸钱。为了让纸钱飞上天,张纪中又借来了四台鼓风机。
《三国演义》十三集的戏份,张纪中和他的团队筹备、拍摄,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四十集的《水浒传》,筹拍了近四年。张纪中用电影的标准拍摄电视剧,留下了两部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的电视剧。
" 我很感激我们所有参与的这些人,大家真的是怀有这样的理想。那个时候没有人去说我要多少钱或者说时间太长。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好的。我觉得我是在继承、发扬这样理想主义的精神,在我后续的所有的剧组里,我觉得都有这样一种精神、正气。"
初心
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打开了张纪中导演生涯的新阶段。1999 年,张纪中看到一个消息:金庸在接受央视的一个采访时说,如果能够将他的武侠小说拍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好,就愿意 " 一元钱转让 " 版权。张纪中心中的武侠之火被这席话点燃。
" 我觉得中国人身上都有这种英雄主义情怀、这种血性的基因。我小的时候看《儿女英雄传》,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工作了之后,就想把这种东西表达出来。" 金庸小说中塑造的平民英雄应和了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向往,激发了张纪中在电视荧幕上塑造心中英雄的渴望。" 我希望能够通过武侠剧将英雄的种子播撒在观众的心中,传递给人们一种情怀,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血性和正义,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在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之前,内地从没有拍过武侠剧,观众看到的都是香港 TVB 拍摄的武侠剧。张纪中想要越过这座 " 高山 ",必须拍摄出大陆武侠剧的气质。" 港式武侠剧中,原作中的情感线被放大。其他宏博的气韵则或多或少地散失 。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无论空间还是时间上,都宏阔激荡,气势磅礴,这样的审美境界需要宽广的视野和眼光。"
基于这样的理解,他拍摄了一系列金庸武侠剧,并凭借其尊重原著精神的改编、雄浑开阔的风格、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每一个人看金庸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们要把自己强烈的感受,变为影像来传达给大家,通过这些影像达到我们想要讲的。"
" 艺术工作者 " 和 " 责任 " 是张纪中在接受采访时最常提及的两个词,也是他写作《人在江湖》的初衷。" 我想把在拍戏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家讲一讲,能够带给我们这个行业一些启发。" 张纪中说," 艺术工作者责任其实就是追求真善美、鞭打丑恶。我们很多人根本没有很好地思考一下,我为什么做这个职业 ? 能为这个职业贡献什么 ? 这是真正的艺术工作者特别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生道路
需要目标准确
读品: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您理解的 " 江湖 "。
张纪中:" 人在江湖 " 就是 " 人在社会 "。各式各样的人组成了这个社会,有正义的、非正义的,有善有恶。江湖里有那么多的帮派派别,这就是武侠的世界。
读品:您平时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
张纪中:每个时期我看的书都不一样。年轻的时候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各个作家都会涉猎。我在插队的时候,没什么娱乐项目,就是看书。同学串村带回一本书,晚上就着煤油灯看得眼睛都熏黑了。那个时候读完了《红与黑》《悲惨世界》一系列的书。我最近在看《李叔同》《苏东坡传》。《李叔同》里谈论了很多生死的问题,人年轻的时候,绝对不会说去聊聊生死。
读品:还有什么写作的计划吗?
张纪中:这个书如果卖得好的话,下面可能写一本我的自传,还有更多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复制,但是可以借鉴。大家可以有一致的生活的追求方向。我这本书我也不能说它是一个多么好的书,但它是一个很真诚的表达。
读品:您在书中回忆母亲的教诲那一部分很动人。
张纪中:父母亲对孩子点点滴滴的教育其实很重要。我一辈子都记得伙伴拉着我偷抓了一把蜜枣,我母亲发现了,抱着我开始哭,指着炉子对我说:" 孩子,国法如炉。一辈子都不能犯法。" 父母亲教育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不要因为你给别人带来不快乐。所以我一生当中,跟我在一起,大家都很快乐。要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只是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
读品:除了书中提及的,在拍摄生涯中还有什么难忘的体会?
张纪中:拍《西游记》的时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人生道路,你看着都是向前,当你拐弯的时候可能就向后。所以每个十字路口都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你怎么能选择准确呢 ? 你的目标要准确。目标准确了,即使拐错了,还会拐回来。很多人说我的观点就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个什么玩意。人不能没有一个生存目标。我的生存目标就是做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很想做一个艺术家,但艺术家这个称号是很难的。国家给了我一个德艺双馨的终身成就奖,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一个肯定。这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得来的。
张纪中
著名导演制片人,大陆武侠第一人。主要影视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八部金庸武侠剧。影视作品曾获中宣部 " 五个一工程 " 奖、全国优秀电视剧 " 飞天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个人获 " 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 " 称号、中国电视剧产业 20 年群英盛典 " 突出贡献人物。
(编辑 魏如飞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