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19-08-08
【Z.视频】土陶人家:沿袭十五代人的技艺智慧,造就人间平常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土陶,见证着每一户百姓的烟火生活,陪伴着人们一路走来。

根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贵州就有了制作土陶的窑口。明清时期出现了牙舟窑、补止窑等六大民窑,劳动人民善于发现与创作,很容易地就将高原上的粘土,创作出生活必需的各种陶器。

在贵州长顺县广顺镇四寨村一隅,保存着一口长达 20 多米的爬坡窑,每隔半月,窑口火焰升起,制作出琳琅满目的各种陶器。

窑口的主人叫袁熙林,由于原住地普定县马场镇窑上村的泥料枯竭,他的父亲 40 多年前和亲友相约创建了这处陶窑。父亲的这个决定,让袁熙林的从小就出走异乡,一生与泥土、陶窑为伴。

袁熙林的家谱上说,入黔世祖生于重庆巴县袁家村,约在明朝末年奉役迁入安顺宁谷,后世于清康熙年间又迁入普定县马场镇窑上村定居。因为其袁氏先祖艺精土陶,所以就在当地建窑烧货,以此谋生。在雍正年间,后人大兴陶器业,产品畅销贵州西部,经营了 300 多年不衰。

《安顺府志》载,嘉庆道光时期,这里生产盛况空前,有百余户专业陶户,是贵州有史可查的明清最著名民窑之一。袁氏在贵州经营已有十五代人,子嗣绵绵,生根发芽,辈辈都与泥为伴。

制作土陶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却需要丰富的制作经验,从选泥、晒土、拉胚、上釉、赶火、出窑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工匠悉心照料的结果。虽为人间平常物,却凝聚着土陶工匠一生的智慧和汗水。

" 这是一门吃饭的手艺,没有人因此暴富。"300 多年以来,袁氏后人谨记着前人朴素的古训 " 生于土 成于火 宁碎不折 ",在贵州的大山深处,默默传承着这份火与泥的手艺。

摄影 / 摄像 黄震 赵越洋

剪辑 黄震

实习生 张玺 王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