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
今年 8 月 8 日 3:13 立秋。
秋老虎来了,
吼 ~
坐标徐州马陵山风景名胜区,有一处大名鼎鼎的 " 李存孝打虎处 "。然额,最近,科学家证实,传说中的 " 人虎足印 ",其实是恐龙足迹。江苏版 " 打虎英雄 " 传说之一,就这样被蒙上了一层迷雾。
话说回来,历史上,江苏真的有 " 虎出没 "?是的。不是在动物园,而是在野外自由玩耍。
南京江宁汤山葫芦洞曾出土过一枚虎牙。距今约 30 万年到 24 万年,华南虎是江苏的王者。除了黑熊、豹子外,几乎没有一种动物不是它们的腹中美味。
虎踞路、养虎巷、虎窟山、老虎洞、虎跑泉、虎落里、虎啸轩 ……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路遇华南虎,亲人两行泪。
除非,你能有幸遇上像孙权一样的大英雄。
看了这个故事,小脉脉对东吴大帝孙权,真是一万分的崇拜,难怪连苏东坡都说 " 亲射虎,看孙郎 "。
(后台回复 " 看孙郎 ",围观孙权射虎全集。)
直到明清时期,江苏的大江南北,还经常有虎旁若无人地出来溜达。
《江苏文库 · 方志编》今年出版的民国《江苏省通志稿 · 灾异志》卷二、卷三,以清《江南通志》及各相关府、州、县志为据,施展 " 大案牍术 ",就能查找到不少 " 虎出没 " 的记载。
吴县、高邮、江浦、无锡(马迹山今属无锡)、高淳、江阴、清河(今属淮安市)、溧水、常州、淮安,以及当时属于江苏、今属上海市的嘉定、宝山、上海、金山、青浦、华亭、娄县,可以说遍布江苏各地。
其中高淳见诸记载六次,嘉定见诸记载五次,上海见诸记载四次,溧水见诸记载三次,江阴、江浦、高邮见诸记载都是两次。总计出没 25 次,共有 38 只。高淳、溧水、江浦等县,都有低山丘陵分布,嘉定、上海等则是全省建县最晚的地区之一,经济开发较迟。
时间分布上,自明正统二年(1437)到清同治四年(1865),四百多年间,猛兽出没不绝如缕。猛兽出没最为频繁的时期,分布在明末崇祯、清初顺治期间。其中明崇祯共 17 年,有 5 次记录,平均每 3.4 年一见报告。清顺治共 18 年,有 4 次记录,平均每 4.5 年一见报告。
虎出没、虎伤人、虎患不绝 …… 这些在地方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康熙《泗州志》卷十八收有《明太祖御制牛搏虎记》,记载了一个 " 牛虎斗 " 的故事。
一位姓戴的农民早上出门干活,他的老婆到野外放牛,家里养的狗跟着。不一会儿,狗钻进草丛不见了。女主人就牵着牛去寻找,在草丛里见到狗被虎吃了。虎见到有人来了,就放下狗去追人。女主人被虎袭击,牛见到主人有难,忿然冲上前去。
虎放了人去追牛,一场牛虎斗上演:虎咆哮着对牛挥爪子,牛也不甘示弱,侧着头上的角朝虎奔去。不一会儿,这场比拼结果出炉——虎输了,牛赢了。
朱元璋听说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封这头敢于与虎相斗的牛为 " 仁兽 ",让它颐养天年。
江苏的虎,是什么时候不见的?不清楚。但清乾隆十六年(1751)以后,就不再见到虎出没的报告。总的趋势是,明代多于清代,清代初期多于清代中期。
老虎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除了水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植被,草丰林密,便于隐蔽。同时,它们的食量很大,一般以中型食草动物为食,有时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
作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的王者,老虎体型庞大、身手矫健、性格凶猛。凡有它们生存的地区,必然存在着较完整的生态环境。
明清时期,江苏部分地区有老虎等猛兽时常出没,说明当时草丰林密,生态环境适宜猛兽生存。
江苏的地方志里,还有什么惊喜、什么意外,是我们想不到的?
今年,《江苏文库 · 方志编》计划出版 35 种总计 64 册,其中省志《江苏省通志稿》计 22 册;府县志 34 种计 43 册,包括江宁府和苏州府。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 文 俞晓翔 / 图
(插图均为原创,无故盗图,虽远必究)
特别感谢
张乃格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旧志整理中心主任、《江苏文库 · 方志编》主编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