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国庆 文 / 摄)8 月 2 日一大早,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低收入户王斌,来到离村庄不远的稻蟹共作水田里仔细查看了一下水位。这片稻田所在的扶贫产业园一共 150 亩,承包给像王斌这样的 30 户低收入户,每亩预计能给他们带来纯收入 6600 元。现代快报记者从徐州市睢宁县采访了解到,该县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精准扶贫 " 搬迁扶贫 "" 产业扶贫 "" 电商扶贫 " 等,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400 多户村民住进别墅小区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湖畔槐园采访。一幢幢漂亮的二层 " 别墅 " 映入眼帘,各家门前篱笆围成的小花园内,种着各种蔬菜。小区里不仅有整齐的街道、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建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如果不是周边成片的农田,这个村庄让人恍然身处大城市里高档别墅区。
这些 " 别墅 " 的主人是魏集镇湖畔槐园社区 1400 多户村民。村民王斌是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2 岁那年,他轧草时伤了右手,落下了残疾,五口之家的开销,全靠王斌耕种的几亩地来勉强维持。如今,他不仅搬进了新房,还在离村庄不远处扶贫产业园承包了几亩稻蟹共作田。
" 我现在每天基本上只要来看看,管理一下。" 王斌笑着告诉记者,镇里专门请了农业技术专家讲授种植、疾病预防方法,收购有保底价。承包这片稻蟹共作田,启动资金也是镇上帮助办理的扶贫小额贷款。王斌说,算下来,每年 1 亩水田的纯收入差不多有 6600 元。目前,像王斌这样在扶贫产业园内承包稻田的低收入户一共有 30 户。
村上另一位低收入户徐后如,则在离村庄不远的农产品科研基地打工。徐后如腿部残疾,此前家中生活同样很是困顿。徐后如在农产品科研基地打工主要是做些勤杂工作,年收入万元左右。
搬迁扶贫带活一个村庄
低收入户脱贫增收是湖畔槐园社区实施搬迁扶贫后带来的改变之一。
" 这里以前都是一片土墙瓦片泥泞地,老百姓收获庄稼上来以后,车子都拉不到门口,要靠人工扛回家。" 湖畔槐园社区书记桑沛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社区的前身是徐庄、戴庄两个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村上实施搬迁扶贫,新房的价格每平方米仅需 900 多元,大多数村民用拆迁补偿金就可以购得一套新居。针对五保户、特困户以及低收入户,村里也大力帮扶,低价提供 50 平和 90 平的小面积住房。
搬迁扶贫让整个村庄都 " 活 " 了起来。桑沛龙介绍,通过集中居住,村里 " 腾出 " 耕地面积 2200 多亩,户均节约土地 1.2 亩,房屋建设成本下降 35%,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也下降 42%,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每年可新增集体经营收入 230 万元,有效提升了村民的产权效益。
桑沛龙说,以前村民都是种些玉米之类的传统农业作物,规模小,分散经营,能保本就不错,根本谈不上挣钱。实施集中居住后,增加的耕地,一部分用于流转给魏集镇上的绿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湾农业公司)发展现代化农业,实施稻蟹共作。每亩土地流转费用超 800 元,这些收入直接进入村民的口袋。
稻蟹共作由绿湾农业公司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加上其它村庄流转的土地,面积已经超万亩。土地连片,亩产效益高,而且因为规模效应,形成了当地有名的农业产业。安置王斌等 30 位低收入户的扶贫产业园,正是以稻蟹共作产业基地为依托,得以发展起来。
对于村民们来说,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进入稻蟹共作基地打工,获得务工收入。
多措并举," 输血 " 向 " 造血 " 转变
桑沛龙介绍,村上还拿出一部分流转的土地入股,与绿湾农业公司合作开办民宿,为集体增收。开办的民宿名叫槐园客栈,离村民居住的小区不远。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些民宿有 40 多幢。绿湾农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民宿除了给村集体带来收入,还吸纳了 200 多村民就业。此外,民宿的收入有 10% 用于村上的扶贫。
魏集镇湖畔槐园的兴旺发展可以说是这几年来睢宁县脱贫攻坚的一个样本。据介绍,2015 年以来,睢宁县抢抓部省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机遇,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条件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电商扶贫 "" 搬迁扶贫 " 等,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推动扶贫由 " 输血 " 向 " 造血 " 转变,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18 年,睢宁全县 53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 " 摘帽 ",12.13 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