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暑假不是在上补习班,不是随父母旅游,或者 " 研学 "" 游学 ",他们走在 " 微缩版长征 " 路上——挑战重装徒步 60 公里,穿越了西藏无人区。
8 月 9 日晚上,深圳 9 名 11 岁到 14 岁的初中生在深圳火车站受到了父母们的欢迎,父母给少年、教官、随行家长送上了一束束鲜花,相拥欢呼。
过去的 8 月 1 日到 4 日,9 名来自深圳的少年和两名南京少年在深圳一户外俱乐部 3 名教官及一名家长带领下,每人身背 5-10 公斤,徒步 60 公里,先后过草地、越沼泽、翻雪山、淌河流、过独木桥、穿密林、行峡谷、玩藏獒、住牛棚、宿草原,一路顶着频密的雨中、寒风和 10 度以下低温,行走在从 3000 多攀升至 4800 米的高海拔地区,穿越了从西藏林芝巴松措到鲁朗的无人区,在复杂地形和无边风景中克服重重危险和困难,一起胜利抵达终点,仅有一人肌肉拉伤。
来自布心中学的 6 名少年还把他们的校旗带过去了,让鲜红的 " 深圳市布心中学 I CAN" 旗帜随同他们一起,和草原、瀑布和高山等美景合影。家长们表示,少年们在实践学校提倡的 " 我能、我拼搏、我可以 ",培养了意志力,培养了团结互助能力。
高校教授和资深户外爱好者对此有赞有弹,他们认为这种户外挑战对青少年有一定教育意义,但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挑战。
" 如果遇到山洪爆发、塌方、滚石、暴风雪等极端天气要有相关应急方案处理,不然人员受伤,方向迷失,保暖衣物不够、食物不够被困在其中,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曾攀登过世界多座 8000 米以上高海拔雪峰的深圳资深户外爱好者刘永忠表示。
拉练:他们登顶了华山 平日里跑 10 公里拉练是常事
8 月 12 日上午,深晚记者见到了其中的 6 名少年和他们的教官谭溶溶及随行家长陈先生。
这 6 名少年都是罗湖区布心中学的学生,这些少年中最长 4 年,最短一年,每周末都跟随该俱乐部教官们在深圳各大公园、梧桐山、马峦山等进行户外体能训练,经过严格考核后,才参加了这次远距离的极限挑战之旅。
说起这次西藏无人区穿越行程,少年们和教官们都连赞 " 好嗨 ",虽道路曲折,故事多多,但挑战成功了。
其实早在 7 月 19 日,这 11 名少年就从深圳出发了,与该俱乐部的其他 22 名 8 岁到 14 岁的队员,一起先抵达西安,在 13.74 公里的西安古城墙上跑步,烈日炎炎下跑了三个多小时,随后他们朝华山进发,在垂直 90 度及以上的峭壁悬崖中徒手攀登,沿着当年解放军剿匪的 " 智取华山 " 道下山,一路美丽风景和有惊无险并存。
以至于来自北斗小学的 12 岁的熊志凌在教官拍摄的视频中豪迈宣言:" 从华山下来了,我就不知道国内还有什么山能够难倒我。
北斗小学刚毕业的 12 岁的熊志凌。
他果然也勇气满满地和来自布心中学的 6 名学生——张衍、叶明达、韩沛宏、刘纬轩、黄子和、陈星珲,还有来自东海实验小学的王子宁,可园学校的黄子希,来自南京陈奕鑫和陈甬钊一起再次启程。
来自南京陈奕鑫。
来自南京的陈甬钊。
可园学校的黄子希。
他们跟着户外经验丰富、身兼运动损伤专家的 3 名教官——谭溶溶、陈小三、李伴鑫,还有陈星珲的爸爸,他从部队转业,也是一名户外爱好者,进入西藏高海拔无人区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
7 月 29 日,11 名 11 岁到 14 岁的初中生和准初中生从西安乘坐火车,经过西宁抵达拉萨,高原反应也不可避免地袭击了他们。有少年头晕头痛。两天时间里,教官们对他们进行各类缓解高原反应的调理,在布达拉宫广场、大昭寺、哲蚌寺等地,进行体能锻炼,适应高海拔。
7 月 31 日,他们租车前往西藏林芝的巴松措 5A 景区。教官谭溶溶说,这里有特别漂亮的湖泊巴松措,附近配套了诸多漂亮的小旅馆,很多喜爱旅行的人都会驾驶越野车来到这里观景,而湖泊这里的景区,并不是他们徒步的起点。
他们跟景区管理处租下三匹马,请了三位向导,驮着 500 斤的物资——主要是帐篷、食物、厨具等,每名少年及教官都将背负自己的衣物、每日中餐食物和零食及饮用水,大约 5-10 公斤。
临行前,当地景区的负责人——也就是当地村落的村长的赶来,反复交代教官们和向导们:" 第一次有人带着孩子进藏,你们要注意沿途地形,一定要小心啊。"
开越野车接送的巴松措本地村民也一再跟他们说,巴松措到鲁朗的无人区没有人居住,仅仅有少量流动的牧民,没有手机信号,没有蛇和狼,但有大黑熊,有蚊子和虫子,一定要注意。
诸多安全知识,在过去的几年每周末的训练中,教官们都会向这些少年们传达,带着他们实践。每次拉练,他们又会再次强调。就在 7 月 31 日下午,他们还在巴松措景区拉练了半天时间,给少年们分析可能遇到的各类危险应该如何处理。
开拔:沼泽、高山、密林、乱石和河流 各类地形如同 " 微缩版长征 "
8 月 1 日一早,他们在巴松措景区门口合影之后,乘坐越野车进入景区腹地 30 公里,在新措景区正式 " 开拔 "。
三匹马组成的马队及向导带领前行,身高 185 厘米的大高个张衍扛着 " 勇气训练营 " 的旗帜紧随其后,蓝色冲锋衣组成的纵队在绿意葱茏的草地迎着风,走出了浩浩荡荡的气势。
没想很快,少年们最开始走得意气风发,随着海拔的攀升,但气温越来越低,风力越来也大,氧气越来越稀薄。
从 3600 米的海拔的草地逐步爬升至 4800 米海拔的积雪冰川,少年们开始走得东倒西歪,呼吸困难,他们脚步越来越缓慢。
东海东海实验小学的王子宁,疲惫不堪地躺在木桥上。
迈过 4800 米的山体垭口的时候,风愈发的大了,在教官的带领下,少年们快速地下撤到 4400 米的草地。没想,意外来了,草地是一片沼泽,一不小心脚就陷入沼泽,鞋子已经全部都是水,走起来嘎吱作响,雨也越来越大。
马队脚步轻便,藏族向导更是本地人,他们轻车熟路,行走速度太快,一会儿就把孩子和教官的纵队队伍落下了,他们就迷路了。
往前看,灰蒙蒙天空如盖,一片草地延伸到无边无际,森林郁郁葱葱无语向天,往前走,再往前走,马队还是无影无踪,吃饭和露营的物资都在马背上,这突发的状况,让孩子们懵了,教官们急了。
在 4400 多米的草地,他们看到了远处稀有的 " 牛棚 ",这是牧民用粗壮的木头建设的 " 临时建筑 ",该建筑低矮但 " 采光极好 ",风雨不时会往里面灌,但在 " 室内 " 总比在 " 幕天席地 " 好。
当即教官决定兵分两路,谭溶溶在 4400 多米的高海拔跑了起来,向前追去寻找马队,跑了 1 公里,终于听到马队的哨声,那一刻,她才停下脚步,眼泪几乎都要下来了。
而与此同时 183 厘米高的陈星珲被派去查看里面是否有牧民,看能否要点热水或者酥油茶,询问是否付钱后让他们在里面生活做饭、住宿。牧民回答他,你们住进来,我们的牛怎么办?他们坚决表示,不能把牛拴在外面。
布心中学陈星珲。
在遥远的深圳,少年们都是父母和祖辈眼里的 " 宝贝 ",而在这个广袤的自然里,牧民们认为,牤牛比少年们更重要。对于生命的重量的观点的差异,让少年们讨论热烈。
找到了向导返回来的谭溶溶看到,这群少年们向牧民们讨到了口热水,他们坐在草地上,淋着雨,迎着风,抱成一团。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苦中作乐,笑称一定要 " 抱团取暖 "。
最后,向导出面,前方有牧民终于同意了少年们进入牛棚住宿。此时已经是晚上 9 点了。
于是,在那木头屋顶、干草铺地,牛粪臭味熏天的地方,少年们坐下来,生火烤干裤子、袜子、鞋子。教官们开始做饭,他们从远处湖泊的深处取水煮饭,用高压锅等野外炉具,把罐头肉、香肠、方便面等做成美味的晚餐。
还有一个小插曲是,罐头回锅肉煮萝卜刚做好,一下子没放稳,一锅肉菜就倒扣在地上,教官们、少年们在笑闹中,都没嫌弃,把最上面一层都捡来吃光光。风雨里走了一天,爬山过坎,仅仅走了 13 公里,但他们都被虐惨了。
感悟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的困难和危险
有了第一天的有惊无险,第二天行进顺利多了,少年们这一天走了 21 公里。他们顺着山谷之间的草原下行,淌过一条条以雪上融水为主的冰冷河流,穿越一片片陷阱处处的沼泽。很多河流上有桥——一根树木砍伐后放倒,就成了独木桥,少年们走得小心翼翼。
13 岁的韩沛宏形容,这些木头桥光秃秃的,特别滑,很多桥做得相当随意," 走一步,左脚滑下去,差点滑到水里,再走几步,右脚又滑下去。走完了,以为前面安全了,没想到还是一个陷阱——沼泽地,脚下就一软,这里可能是陷阱!赶紧跳到旁边马队走过的地方。"
布心中学的韩沛宏。
有的河流一侧泥土松散,有少年不小心滑倒,保温杯直接甩了出去,热水没有了,每个人的物资都很珍贵,陈星珲爸爸当机立断,跳进到大腿深的河水里,把保温杯捞了上来。他被冻得龇牙咧嘴,河水是都是雪山的融水,温度极低。
而在沼泽地则更为危险,张衍的腿就一不小心陷进去 1 米多。当时,少年们都跟在马队后面行走,紧跟着马走过的一个个不规则的小凸起行进,张衍想快一点,从旁边绕过去,教官在一旁还没来得及叮嘱,张衍就陷进去了。教官和旁边的同伴赶紧拉他,让大腿已经陷进去的他脱离了沼泽的 " 魔爪 "。
进入密林的时候,四面八方几乎都是路,贵州高原长大的教官陈小三和几位少年曾有短时间跟其他人失散,他们没有慌张,立刻跑到一个高坡上寻找马队的影子,听马蹄声。最终,还是教官有经验,他通过观看马蹄浅浅的脚印,追上了其他人。
布心中学的叶明达。
第四天,眼看胜利在望,没想到向导又给穿越队伍制造了麻烦。他们想快点回去,就把物资卸下来,放在一个小房子附近,假意称已经跟越野车司机说好了,等下就来接少年们了。教官没做他想。
向导走了,教官联系车队,车队根据卫星定位表示,物资所在位置离他们越野车可以到达的地方还有两公里左右。
走出无人区还有最后两公里,教官们决定再来一次挑战。剩下的 200 多斤物资被分散成诸多包裹,少年们和教官们每人要扛着二三十斤行李上路。
就是这两公里,原本脚部有肌肉拉伤的张衍,靠着两根树枝 " 拐杖 " 行走了二三十公里的他如同骆驼,被 " 最后一根稻草 " 压倒,到最后因为脚肿得厉害,一落地就痛得嚎叫。黄子和等同伴由此一直紧跟着搀扶他,携手前行,终于走到了鲁朗——此次挑战无人区的终点。
在一片响声震天的瀑布面前,少年们展开 " 勇气训练营 " 的旗帜,排好队,吼出他们的宣言 " 勇往直前,无坚不摧 "。
回味 :在路上成长 收获信任和友谊
这个口号,勇气训练营的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心里也极为印象深刻,8 月 9 日晚上,少年们回到深圳,接风宴上,家长们就将写有 " 勇往直前 无坚不摧 " 的锦旗送给教官们,也送给孩子们。
在舒适的家中修整过后,少年们回味无穷,也相互调侃。他们回味着 8 月 5 日在鲁朗的小旅馆睡得天昏地暗之后,沿着雅鲁藏布江徒步见到的诸多美景。最为幸运的是,他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南迦巴瓦雪山 " 真容 ",这座美丽的雪山被很多户外爱好者形容为最难得一见的雪山。
张衍说自己从西藏快递回来的两根 " 拐杖 " ——伴随他走过了二三十公里的两根粗壮树枝快到深圳了。小伙伴们笑称他,就个子最高的他 " 挂掉 " 了,个子矮的反而活蹦乱跳。
布心中学张衍。
他们也说起回来后的诸多趣事,比如黄子和的父母吃着儿子带回的耗牛肉," 吃着吃着,他们觉得有牛屎味道,原来是我的袜子放在客厅里。" 陈星珲也点头说,他和爸爸的衣服在洗衣机里面洗了两遍还是臭的。
布心中学的黄子和。
牛屎味和诸多臭味来自于他们曾经 4 天没洗澡洗脸刷牙,两天在牧民简陋牦牛牛棚里搭建了帐篷过夜,他们身穿抓绒冲锋衣,4 天里整条裤腿和登山鞋都是湿的,双脚起泡,脚部皮肤被泡得肥大惨白,但仅仅一人脚部软组织受伤,没有其他运动损伤,没有人感冒生病。
还有 13 岁刘纬轩说父亲表示,如果特别喜欢那条藏獒,可以请教官联系景区,想办法运回广东来,送回宠物基地去养。原来,在无人区,少年们遇到了一条小藏獒,刘纬轩给其取名飞飞,把自己的诸多食物分给它吃,这条藏獒也由此特别忠诚地跟着少年们跑前跑后,还帮他们赶走了两条野狗、三匹野马,守候在牛棚门口不让牦牛进来打扰少年们。
" 飞飞的出现让徒步变得不再枯燥,我们都喜欢它,它会照顾掉队的小队员,催促他们跟上队伍,一会跑到前面探路,一会儿跑到队尾,像一名一丝不苟的指挥官。" 黄子和在游记中写道。
带队教官谭溶溶说,要知道,刘纬轩可是很怕狗的人,家里人说他 6 岁以后就跟各类狗狗 " 绝缘 ",从来都是离得远远地,而这次他意外收获了一条藏獒的友谊和忠诚,让他家里人很是感慨。
布心中学的刘纬轩。
陈星珲爸爸也说起,他对可能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危险有自己的预判,也觉得少年们一定可以克服,挑战成功。但其他家长在 4 天里跟孩子失联,可能都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这么厉害。比如有位家长同时在进行川藏线自驾游,他叮嘱说,不要带着孩子们在 4000 米以上运动、住宿,否则非常难受,他自己就是自驾到西藏芒康之后,因为高原反应打了退堂鼓,返回了深圳。
但是,看到儿子和同伴行进在海拔 3000-4800 以上的无人区,除了一人脚步肌肉拉伤,其他人都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这位爸爸也一再豪迈表示,他也要像孩子学习,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再次进藏,挑战自己。
陈先生表示,下一步,少年们还准备接受难度更高的体能训练,可能在明年暑假挑战珠穆朗玛峰东坡的无人区,那里,条件将更为艰苦。但他们豪迈地告诉教官:" 不虐不要找我们!"
专家说法:在安全前提下,给青少年一定挑战是有意义的
北京某高校教授听闻此事表示,现在青少年娇生惯养的比较多,出现紧急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通过一些活动来培养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培养拼搏的精神是可嘉的。
但她认为,困难教育很重要,但 11 到 14 岁的初中生,年纪太小了,出去挑战极限,穿越无人区,太多不可控的风险了。
她同时表示," 就连北大的山鹰社的各类挑战活动都会有争议,他们都是成年人,攀登雪山的时候要做很多拉练,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进行各类知识储备,大家对这个还是持保留态度。"
她同时强调,未成年人的安全很重要,如果出事了就是大事。她建议,暑期来临,各种商业机构开设各种名目的暑期夏令营,家长一定要谨慎安排,相关政府部门如果有相关职能应该管理一下。
谭溶溶表示,此次挑战活动,在高海拔约有两公里多的路线没有记录。
曾攀登过世界多座 8000 米以上高海拔雪峰的深圳资深户外爱好者刘永忠表示,西藏林芝巴松措到鲁朗的无人区他听说过,相对海拔较低,不算是特别艰难的路线,巴松措是一个景区,当地都有牧民在景区来回,难度不算特别大。
他认为," 初中生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参加的人员也有一定的挑选,灌输了相关的户外知识,在经验丰富的户外爱好者带领下,提前有策划方案,有救援保障,有向导带领,出现突发情况能有应急预案就不错。如果遇到山洪爆发、塌方、滚石、暴风雪等极端天气要有相关方案处理,不然人员受伤,方向迷失,保暖衣物不够、食物不够,就会有生命危险。"
他同时提出,这种挑战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 生活在城市舒适区域的青少年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开开眼界,增加户外阅历,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益处。"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 文 受访者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