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 刘禹锡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是南京城最好的广告语。
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流传甚广,几乎人人会吟。
自从被选入语文课本之后,更是家喻户晓。
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前燕,因为刘禹锡的书写,
成为了最优美婉约的文学意象,也成为最意蕴丰富的历史典故。
但是,你知道吗?
关于这首诗,一直存在一个小小的误会。
“当年刘禹锡路过南京,游览乌衣巷,看到六朝繁华不再,写下了这首凭吊诗 …… ”
说起《乌衣巷》,这是最常见的介绍套路。
误会就在这里了。
其实,写《乌衣巷》的时候,刘禹锡还从没到过南京。
《乌衣巷》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中的一首。
五首题咏金陵的诗,《乌衣巷》是其中第二首,另外四首是这样的:
石头城(其一)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城(其三)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其四)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 ji ō ng ] 。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其五)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第一首《石头城》和第三首《台城》,也广为人知。
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地名,和乌衣巷一样,在今天的南京依然是地标。
这里的“生公讲堂”和“江令宅”,也是两个地名,但今天早已荡然无存。
“生公”,是对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
“生公讲堂”,是竺道生当年讲经说法的讲堂。
唐代中期,竺道生早已去世几百年,但讲堂还在,夜间也不关门,
高高的座位落满尘埃,明月寂寞地照着中庭。
“江令”,是个人名,姓江名总,他做过陈朝尚书令,人称江令。
虽然陈朝早已被隋灭掉,但在中唐时期,当地人仍能指出江总旧宅的位置。
这么精美绝伦的五首诗,确定没到过实地就能写出来?
古之人不余欺也,刘禹锡在诗前面加了一段序,老老实实交代了创作背景。
刘禹锡写道 ——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
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
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 [ y ō u ] 尔生思,欻 [ chu ā ] 然有得。
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我们用今天的语言,来解读一下这段话:
我年轻的时候到过江南一带,遗憾的是,却没到秣陵游玩过。
后来,我担任历阳太守,离秣陵很近,踮起脚就能望到。
很想来,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
恰巧有位朋友来看我,给我看了他的《金陵五题》,
我突然诗兴大发,麻溜写下了这五首诗。
后来,我的好朋友白居易看了这五首诗,喜欢得不得了,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地吟诵。
他特别喜欢《石头城》那首,尤其是“潮打空城寂寞回”那句。
他还说,后人再也不可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了。
要我自己说呢,其余四首虽然没有《石头城》好,但水平也是够可以的了,哈哈。
△刘禹锡像
刘禹锡提到的历阳,是今天的安徽和县,唐代又叫和州。
刘禹锡说自己是历阳太守,更准确的官方称呼,其实叫和州刺史。
刺史是由唐朝中央政府直接派到地方的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但刘禹锡的这个刺史,当得有点郁闷,因为当年他是被从京城贬出来的。
一贬就是二十多年。
长庆四年(824 年),刘禹锡终于从巴蜀之地的夔州调任和州。
和州是个好地方,北近中原,东临长江,而且与刘禹锡心心念念的金陵仅一江之隔。
可是刘禹锡刚到和州,就遇上旱灾。
新官上任,忙里忙外,夙兴夜寐,哪有时间去金陵旅游。
当时的金陵,正值城市发展进程的低谷期,
既不叫金陵,也不叫秣陵,当然更不叫南京。
官方名称是上元,勉强算县级行政单位,归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管辖。
比起上元,和州的地位相当高,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下面管着好几个县。
和州刺史向上级汇报工作,得去扬州,
那儿有上一级的行政长官,叫淮南节度使。
和州刺史也可以去辖区境内农村体察民情,但上元是轻易去不得的。
用今天的说法,不是同一个县,不是同一个市,也不在同一个省,
彼此之间没什么工作关系。
△白居易像
刘禹锡只能赋诗安慰旧梦。
诗写好了不藏着掖着,寄给好朋友白居易看。
白居易当时正在苏州做刺史。
两人官职相当,年岁相当,官场都多坎坷,
彼此非常理解,说起话来也不谦虚、不客套。
没到过金陵,却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刘禹锡给后人留下了一座跨不过去的高峰。
后代无数诗人写了无数《乌衣巷》《石头城》同题诗,无出刘禹锡右。
就连刘禹锡自己,后来真的到了南京,却也写不出《金陵五题》那么好的诗了。
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调回洛阳。
北上路过金陵,正好圆了几十年的旧梦。
到了金陵,刘禹锡嗓子眼里全是诗,又作了几首。
其中一首叫《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冶城、征虏亭、蔡洲、幕府山、后庭花,
蒙太奇手法,刘禹锡用得老练熟稔,效果惊艳。
可是《金陵怀古》的名气却远逊《金陵五题》,
把刘禹锡和金陵城联系起来的,永远是《乌衣巷》。
说起南京六朝的浑厚苍凉,
人们最先想到的,也永远是这首《乌衣巷》。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