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宗青 文 / 摄)最近," 画家老李 " 煎饼铺子的李邦会正在忙着找店面。因为生意好,他准备再开一家分店。合适的店面难找,成为他最近的大烦恼。
而在下午四点整,他也必须结束采访,因为要去磨面,这是每天的时刻表。对他来说,既然叫杂粮煎饼,就一定要准备地道的杂粮面。这些烦恼和任务,看上去与一个 " 画家 " 的身份,相去甚远。
画家老李每天最多能卖 300 个煎饼
" 画家老李 " 煎饼铺子,位于南京城南的一个老小区里,从路口拐进去不远就是,门面明亮整洁,他和老伴戴着口罩忙活,是几十年磨合之后的默契,俩人都穿着工作服,上面印着 " 画家老李煎饼 " 的字样。
李邦会在南京做杂粮煎饼已经 20 年。" 常常会有自己做煎饼的人,也来买我的煎饼吃。" 他对自己的手艺相当笃定和自豪,但是让他在南京 " 成名 " 的,却是因为画画。
一边是巷口街边寻常能见的煎饼手艺,一边是离普通人生活有些远的绘画技艺,这样的冲突让李邦会显得很特别。不过,对于他自己来说,生活就是生活,做煎饼是他在这个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础,画画则是最重要的幸福来源。
刚来南京的时候,李邦会主要是卖炒货,旁边支个炉子卖徐州杂粮煎饼。他的手艺不错,用料又实诚,用来做饼的面是用黑豆、黑米和黑芝麻磨成的,俗称 " 三黑 ",是真正的杂粮。吃过他家煎饼的人,很多成了回头客,卖得最好的时候,每天能卖出 300 个煎饼。
为画天安门去北京,为画西湖去杭州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李邦会还不是画家,但是看过他画的,都会惊叹,一个没什么文化也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如何将这些静物、风景和人像画得这样栩栩如生?
李邦会指着墙面挂着的画,一一记起当时作画的场景。" 这两幅是在周庄,这幅是在西湖,我所有的出行就是为了画画。" 每到一个景点,下了车或船,别人吃饭聊天,他就拿起画板,或者拍下照片,回来对着画。以前各种条件受限,李邦会笔下画的都是生活中可见的,最早是自行车,后来有了小汽车,最喜欢的天安门是从书上看到,对着画下来的。
为了看一眼真正的天安门,几年前,李邦会趁着回老家的机会,偷偷买了去北京的卧铺票。老伴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打电话关机,发短信也不回,店里的事堆积如山,等到李邦会接了电话,说自己正在北京,老伴惊讶得以为他在开玩笑。之后,他偷偷跑去杭州,为了看一眼西湖,将它画下来。
十几岁时做木工,学会 " 雕龙刻凤 "
李邦会从小就爱画,见到什么都要画下来,说小学里学得最好的课程就是美术。十几岁时跟着师傅学做木工活,那个年代家了打个条几、大床之类的家具,都会隆重地在上面雕上龙凤。李邦会很享受那道工序,那也应该是他最初有意识地创作。
2003 年非典时,李邦会一家从南京回到徐州,不能出门,给了他大段的时间画画。" 老家的屋子里堆满了他的画,现在和儿子一起住,也是堆满了。" 老伴对李邦会画画这件事,既支持,又有几分无奈,比如李邦会那次偷偷去看天安门,留下老伴一个人做生意,早餐高峰时让她焦头烂额。
家里其他人对画画这件事也没有很多兴趣,知道李邦会爱画,就由着他画, 大儿子说," 这是他的一种习惯,就像他在干的活一样。"
很多顾客为看画而来,结果发现煎饼好吃
李邦会指着墙角还没有完成的作品,略有些遗憾," 画画是需要整段时间的,但是我这个情况,很困难,很多画都只画了一半。" 但是,对他来说,也不存在工作和爱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卖煎饼是最主要的,得空就画。"
得空就画,却不敷衍,李邦会曾经为了提高技艺,在南京城里找过很多老师,夫子庙去过,南艺去过,最后都不了了之。有人觉得他的绘画技术已经十分高超,评价的标准是画得非常像,学院派的老师则认为他的画固然形似,却因为文化略欠缺,在画中缺了那种精神内核的深度。
李邦会于是继续自己琢磨,深深浅浅地掌握了一些油画的基本技巧。他说,静物和风景其实是最好画的,因为多是直线条,难画的是人物,线条和表情都难处理。
难处理的,李邦会就慢慢画。每次一拿起画笔,他就沉浸其中,完全不知道时间在走。李邦会当然也不知道,那种感觉叫作 " 心流 "。
记者看到,在煎饼店的墙壁上,挂着不少李邦会画的名人,一部被悬在半空中的电视机里,也轮番在播他参加过的电视节目。画画这件事,虽然不如做煎饼来得紧要,却也成为了李邦会的标签。一个正在买煎饼的街坊说," 很多人要来看画,然后发现煎饼也这么好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