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高中到大学,大一新生不仅需要规划未来的学术生涯,还要对人生方向、职业方向作出选择。如何在大学四年合理规划时间?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事半功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开挂般的大学生活?这不仅是新入学的大学生的困惑,更是很多处在迷茫期、选择期的大学生群体的困惑。
值此开学季,后浪图书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写给学生的 19 封人生信札——《十九札》,为各位大学生们寻路护航。《十九札》是 19 封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这本由 19 封信辑成的《十九札》不仅是北京大学的通选课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 " 新生必读书目 ",更被《新周刊》评为 " 我们时代的 33 本青年书目 " 之一。
《十九札》的写作历时四年,收信的学生不固定,既有艺术系专业的学生,也有在大二迷茫于学业的清华大学的理科生。数年之间,这些寄信人已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在《十九札》中,作者朱青生将多年来的学术经验与人生经验汇聚成谆谆教导,从 " 大学之意义 " 到学术规划、论文写作、资料卡片整理乃至 " 科学与人文之辨 " 等方面解答了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困惑。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中国的大学并没有延续中国古代 " 太学 " 的传统,而是以欧洲的 University 制度所建立的。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们而言,"student" 这一身份就成了进入大学的第一重改变。Student 一词源于拉丁语 Studens,意指要 " 自找努力 "(studere)和 " 分析选择 "(diligere)。这两点既是对研究者的要求,更是对大学生的要求。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脱节,使得大部分的考生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基本是一知半解。
在《十九札》的第一封信中,朱青生便以 " 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 为题,从大学之性质、大学的基础、大学的特点与目标等方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要读大学这一问题——大学是一个培养学术人才的学校,是施教者传授人伦准则和社会理想的组织,它更是一个科学的保证。在大学中,人类的理性可以在大学这一个系统中,根据理性本身的逻辑,自我生长,自我推展,自我检测,自我批判。任何政治体制和经济条件只能限制和规定大学的规模、师资的集团归属、学生的配置和实用课题的取向,但却无法影响大学的根本性质。
我们应该如何读大学?
学界门类之纷繁,隔行如山。在人类知识爆炸性增长地今天,任何人尽毕生之精力或许都不能把握一门学科的完整知识。当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生会发现大学之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甚至许多课程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太大的联系。那么,为何我们要在专业知识之外,辅修一些通识课、选修课?
朱青生在《十九札》中从对大学四年所学的应科学知识、规范和科学的方法等方面解答了为何 " 大学要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 " 的问题,他认为:" 科学并非万能,人的存在也并非完全理性,在全面复归人性的道路上,现代艺术以其特殊的干预方式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所在。" 更重要的是,朱青生还在《十九札》中从 " 知识之源头 " 阐释了文科与理科之间重要的联系。在《十九札》的第 18 封信《关于科学的局限》中,朱青生将这封信寄赠给了清华大学的一位同学,讲述了 " 科学知识 " 与 " 人之存在 " 的联系,解答了理工科的学生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文科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大学之路如何走得更远?
在中国的大学内,许多专业课程都是直接采用的欧洲和美国的教材,即使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问题上,也往往以相仿西法的王国维、陈寅恪等第一辈学人为榜样。朱青生在《十九札》中指出,中国第一辈学人既是中国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也是西方学术方法的第一代追随者,因此老一辈学人所接受的本文化教养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自觉 / 不自觉地保持了主动取用他者的立场。而如果在学术道路上行进得更远,不仅需要对以往经典学说进行反思,更需要在阅读书籍中学会提问。
在《十九札》中,朱青生反复提到了——提问的重要性。朱青生在书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以一当全,解决特定课题的方法,必须是根据这个课题的资料和需要,在解决过程中逐步建构。他特别指出了提问对于个人发展和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性,在朱青生看来,提问不仅是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是对课题的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只有经历精神成长的怀疑、辩驳和创造的积极鼓励,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学者。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