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南京评论员 宗青
新学期伊始,点名对老师来说绝对是个考验。有经验的老师不打没准备的仗,初次点名之前,查查字典是必须的。别不信,我就问你," 彧 "" 竁 "" 翀 ",怎么念?
这些日常中难得一见的生僻字,出现在一张网传的小学一年级报名册里。页面显示出来的十多个名字,仅有少数几个,不需要查字典就知道读音,有些字因为太 " 老 " 了,在新版字典里也查找不到。
△微博截图
网友开玩笑说,那个叫 " 张二鸣 " 的小朋友,一定是被提问最多的。
这些难读的名字后面,老师会细心地标上拼音,寄望于多喊几次,能张口就来。但是老师毕竟也是普通人,念不出 " 程竁 " 这样的名字,并不稀奇,畏难地绕过去,是最可能的选项。不喊你了,还是喊 " 张二鸣 " 吧。
这样一来,在取名上过度用力的父母,其实浪费了一片苦心,有文化的名字,很可能被无视了。
" 知乎 " 上有个话题,专门讨论 " 名字中有生僻字是怎样的体验 ":别人念了会卡住,后来给人发姓名,都会备注一下拼音;小时候写名字,写完发现收作业的小组长已经不见了;去看病,打印病历的工作人员怎么都找不到那个字 ……
还有网友表示,生僻名字为数不多的功能,是可以测试一个老师的负责程度,有的老师会翻好几本字典找到正确读音,有的就不会。日后一看,果真有几分道理。
可是,究竟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老师?轻轻松松点个名,见个面,不行么?
名字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辨识符号,相当重要,从取名中,还能看出名字背后的许多要素,包括家族文化的渊源、取名人的用心程度,以及当前流行用字趋势等。用心取名,无可厚非,但是脱离实际应用的语境,给娃取上一个只有自己认识的名字,意义又在哪里呢?
给孩子取名,太敷衍肯定不行,太用力,也会过犹不及,容易将一件好的事情给做偏,还可能显出几分卖弄。毕竟,真正的美感和文化,多半大道至简,不会过分雕琢与修饰。
我们能想起的那些大家的名字,基本上都非常好记,像梁实秋、钱钟书这些,真正做到了精于心而简于形。
姓甚,由不得选择,但是名谁,是有的选的。
给娃取一个不为难老师的名字,争取课堂上多被提问几次,也是一种不让娃输在起跑线上的方式。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