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10
幸福福田|南华:匠心筑家共建有温度的社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南华社区党委工作人员慰问退伍老兵。 深圳晚报记者 刘丹青 摄

午后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修建的矮楼窄巷里,洒下斑驳树影,深圳湾的清风掠过,好不惬意。这里是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南华村,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匠心筑家,打造 " 先锋之家 "" 老兵之家 "" 长者之家 "" 红色信仰之家 " 和 " 志愿者之家 ",以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植 " 家 " 的理念,着力于与社区居民共建有温度的社区,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大家庭里的核心引领作用,成为深圳基层治理的生动典范。

如今,对面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未来这里也将随着河湾北片区的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宜居、美丽、安全的温馨一隅。

立足时代浪潮,打造 " 先锋之家 "

细数深圳的发展脉络,在空间的横向坐标上,东进、西拓,城市空间被不断利用、挖掘,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增长极,而中心城区的行政、文化、金融等核心引擎功能也被不断叠加,持续释放出改革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在时间的纵向发展里,40 年风雨征程,深圳从 " 试验田 " 到 " 窗口 ",深圳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鲜活经验。

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坐标上,中心城区福田区被赋予更多时代使命,一个个城区细胞——社区本身也在发生着种种变化。紧邻深圳东西交通快速路滨河大道的福田区南园街道南华社区便是其中的缩影:一方面,各种新兴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在传统单位小区的形态之外,出现了大量商品房小区、出租屋、" 城中村 " 等居住空间,这些新的组织和居住形态,既对社区党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空间与资源。南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志平表示,街道上下要把党建融入辖区的每个角落、融入具体的每项工作,以党建引领推动街道全面工作,通过构建 " 大党建 " 格局,推动辖区 " 大融合、大稳定、大发展 "。

传承英雄本色,打造 " 老兵之家 "

" 沈大爷,我们是社区党委的,我们来看您了。" 今年 83 岁的退伍老兵沈世兴是南华村居民,8 月中旬的一天,南华社区党委的工作人员来看望他并送上慰问金。老人家因为年龄大腿脚不便平时都只在家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还耐心地为其家属介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当工作人员们离开时,老人还依依不舍,感慨道:" 谢谢你们的关心和慰问,南华社区让我感觉到家的温暖。"

在南华社区,有 300 多名退役军人,为了让这些老兵成为群众中的 " 先锋军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不久前,福田区南园街道南华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揭牌,推动社区 " 退役军人之家 " 建设,以 " 家 " 为理念,从人文关怀、生活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打通退役军人政策落实、服务保障 " 最后一公里 ",不断提升退役军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军旅岁月总是独特而难忘的。" 八一 " 期间,南华社区举行退役军人座谈会,退役军人欢聚一堂,共叙军民鱼水深情。老军人杨忆祖内心激动,幸福感和归属感满满的他,特意准备了一首诗以表达军人 " 退伍不褪色 " 之情。南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永红向退役军人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由衷的敬意,激励大家不忘初心、退伍不褪色,继续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收获温暖,也传递能力。在南华村棚改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退伍军人的身影,他们积极投身于由社区党委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中,宣传棚改政策、协助棚改工作组、寻找业主信息,为更有效推进棚改签约工作添砖加瓦。

南华社区党委书记梁少云表示,下一步社区退役军人事务服务站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营造拥军优属的浓厚氛围,给予退役军人更多关怀。社区将携手退役军人,让本色永恒,让奋斗继续,邀请更多老兵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为城区发展建言献策,共建和谐幸福美丽南华。

解决民生难题,建设 " 长者之家 "

在南华村,住着不少当年深圳建设的 " 拓荒牛 ",常住人口 12000 多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超 1500 人,70 岁以上 792 人,80 岁以上、独居、空巢 200 多人。他们曾为深圳的高速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如今已经老迈,衣食住行都需要他人照顾,买菜吃饭便成了一大难题。梁少云看在眼里,便萌生了让老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食堂的想法。

在南园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南华社区整合多方资源,为社区长者提供配餐服务,政府补贴近一半的餐费,老人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吃到营养、可口的午餐。80 岁以上高龄老人预约后,可到食堂吃饭,也可带回家吃,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党委和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工、义工轮流送饭上门。年轻党员在端饭、送饭的过程中,明白了 " 服务群众 " 的内涵。一份盒饭,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更为老人提供了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成了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长者助餐食堂自开办以来,获得了社区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各界的广泛关注,成功经验在全区推广。

据南华社区工作站站长、福田区人大代表潘国欢介绍,今年社区党委将深化南园先锋长者助餐食堂项目内容,每半月开展一次义诊,组织医生来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做按摩,普及健康知识,随时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季度开展长者助餐食堂开放日,让社区的居民群众了解社区的项目,也让已就餐的长者家庭了解长者平日的就餐情况。开展爱心同聚、温暖过节活动,邀请长者子女一同参与过节活动,为老人们 " 送惊喜 ",使他们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把食堂建设成为暖心安心的 " 长者之家 "。

培育未来栋梁,建设 " 红色信仰之家 "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爱国教育理念,懂得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南华社区致力打造青少年的 " 红色信仰之家 ",定期组织开展 " 周末电影院 ",以播放红色电影为主,为辖区的孩子们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祖国、人民付出的鲜血与努力。

开展爱国教育,培养爱国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6 月 17 日,民生微实事项目 " 腾飞中国辉煌 70 年——科技强军爱国体验 " 教育活动在南华小学开展。活动现场,梁少云、潘国欢与学生们一起感受科技魅力,他们说,"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社区开展爱国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帮助青少年牢记红色信仰,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有生力量 "。

蝶变美丽家园,建设 " 志愿者之家 "

近期,今年深圳市规模最大棚改项目、福田区重大工程——南华社区南华村棚改进展之快、居民满意度之高,引发各方关注。7 月 21 日,南华村棚改正式启动签约,在 15 天的集中签约期,2510 套个人和企业产权住宅成功签约 2500 套,建筑面积达 23.5 万平方米,签约率 99.6%,创造了深圳新的棚改速度。

事实上,福田区在南华村棚改项目筹备之初便确定了 " 党建引领 " 的工作方式,迅速组建成立了项目临时党委,下设 8 个临时党支部。现场指挥部和南园街道党工委、南华社区党委等密切配合广泛发动小区老党员、热心业主等积极参与,形成党群共治局面。

在指挥部和居民之间,还活跃着 " 棚改第一线、党员闪光辉 " 志愿者服务团队。团队由积极主动投身到社区棚改志愿服务中的党员和业主志愿者组成。在南华社区党委的牵头引领下,他们践行 " 党有号召、党员有行动 " 的承诺,统一佩戴党徽,亮出身份,活跃到棚改第一线,大力宣传棚改政策,带动亲戚朋友、周边居民共同助力河湾北片区改造工作顺利完成。

社区党委定期召开党员志愿者工作会议,把党课和形势分析结合起来,用党课的形式把棚改政策讲透彻,把要求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并将党员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归整,提交指挥部研究解决,有效地推进棚改签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今,团队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居民们积极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为南华村棚改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居住在南华村的杨冬青是一名积极的志愿者,当南华村棚改签约开始后,她便开始了 " 见缝插针,不择时间、地点 " 的劝导工作。闲下来的时候,她会向朋友宣传河湾改造好消息,还会同时转发朋友圈,传播正能量,就连吃饭时间她也不会放过,向周边邻居宣传河湾改造政策的好处。南华村 7 栋是唯一一栋有电梯的住房,不少住户持观望态度。一天杨冬青无意看到有人号召该栋住户拒绝签约。" 我看到后心痛,怎么那么好的条件给我们,我们却不领情呢。" 杨冬青一下就急了,专门找到该栋的住户一一做解释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举了许多案例给他们听,分析棚改能带来的前景。这样的 " 闲事 " 不胜枚举,杨冬青却当成自己的事,一一管了起来。用她的话说便是 " 我是一个南华村的居民,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南华村是我的家,我希望这里越来越好 "。

深圳晚报记者 刘丹青 通讯员 佟艳婷 陈志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