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 7 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两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唐诗选本。虽然《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一本。但却不见得人人都知道这本流传如此之广的书的编写者是谁,它的来历与成书过程是怎样的。今天,锡图君就来为大家详细解说解说。
《唐诗三百首注疏》
作者:(清)孫洙編(清)章燮注
版本:清道光十五年(1835)麟玉山房刻本
索书号:P04332
馆藏地:文史阅览室
友情提示:本书仅供学术研究用,且须凭身份证阅览
作者简介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1711~1778),字临西,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清乾隆九年(1744)中举,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十七年(1762)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等。
成书过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 "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即只收历代公认的脍炙人口的诗,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诗,同时入选诗歌还必须表现 " 盛唐气象 ",因为盛唐之诗是唐诗中的高峰。因此,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在这本书中无一漏选,选中的诗篇也多为精品。另外,初唐四杰和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律诗,初盛唐之间作为李白和杜甫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虽然选得不多,但选入的都是代表作。中晚唐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这个选本还兼顾了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以王维的诗为例,除了人们熟知的山水诗、禅悟诗外,还选了《洛阳女儿行》和《老将行》,这样,人们对王维的作品就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知道他除了恬静闲适之外,也有清丽雄健的一面。而对那些普通的、不太知名的作者,编者也没有忽略他们的作品。编者还为作品作了极简单的评注,附于诗句之旁。这些旁注虽然简单,却对读者有不少启发。《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有的说取自 " 诗三百 ",说法各不相同。
内容简介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 77 家诗,共 310 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3 首。按五、七言古近各体编排,所选作品数量只占全唐诗六成,所收作者 77 人中包括帝王、士大夫、僧、歌女、无名氏等,大多数是唐代重要诗人,并重点突出了杜甫,其次是王维、李白、李商隐,也照顾到存诗不多的作家如王之涣等。七绝选录李商隐、杜牧多于盛唐之作,不囿于诗必盛唐的成见。所以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诗歌风貌。《唐诗三百首》在作品内容上丰富多彩:反映重大事件、总结历史教训、鞭挞丑恶势力、同情人民疾苦;隐居、应试、落第、恩遇、迁谪、思山林、思归田;边塞、从军、生离、死别、相思、重逢、慈幼、慕亲;山水、登临、咏古、赋物、朝会、酬赠;听琴、赏画、观舞、读经。凡此种种,广泛包罗,合而观之,可以得到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心灵世界的一个艺术缩影。《唐诗三百首》选诗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陈子昂的激昂高峻、孟浩然的清新超妙、王维的诗中有画、王昌龄的自然雄浑、高适的慷慨悲壮、岑参的奇丽丰富、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刘禹锡的清俊稳练、白居易的流畅通俗、李商隐的精工典丽等,都在这本诗选中有所体现。
后世影响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编辑 窦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