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20
深晚领读|《成长初始革命年》:王安忆一个人的思想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成长初始革命年》是王安忆最新散文结集,收录文章十七篇,横跨这位当代知名作家近三十年的文学生涯。本书首次以散文形式,为小说家的思想做史。全书共分四辑,从个人经历、人物交游、演讲对话与文学之旅四个方面,以小见大,展现王安忆最个人化的人生轨迹。

王安忆在序言中说,她理解这套专辑的意图在于,尝试记录共同思潮中个体的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时有跌宕起伏,但就像洪水开闸,直流三千尺,再无回转的可能。新时期文学可称弄潮儿,乘风乘水,且推波助澜。倏忽间,已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走入现代,大约从未有过如此久长的时日,从容扩展精神领域。身在其中并不觉得,抬头看,却是一惊诧。专辑的第二个意图,让写作人隐形的思想浮出水面,呈现足迹,纳入历史的进步。

因循这一解释,她便着手选择文字,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检点以往,总结经验。

作品第一部分以散文《茹家溇》开篇。王安忆说 , 那是 1986 年的行旅,去到浙江绍兴,拜文友协助,查访母系祖居。从背景看,正是寻根文学发起,大家伙纷纷投奔 " 文学的根 "。有的入径地缘,向山川河流进发;有的倒溯时间,访问古城古镇古村。大到宇宙历史;小至家庭起源,两头都是虚空茫然,正合小说窃意。回到《茹家溇》内文,则有着话说从头的意思。从 1986 往回算,写作约有七八个年头,还在情绪的主导下,世事与青春都在平息骚动,渐趋安稳。其实是个迷茫阶段,经验被过度地挥霍,来不及积蓄能量,开发新世界。同时呢,也意味着形势要有转折。《成长初始革命年》和《魏庄》可视作延伸和继续。于是,就让这一辑起句,比兴出下文。

第二部分由四个短文合成,分别于 1989、1995、1997 和 2003,应稿约而成章。《我的同学董小苹》写的是儿时小伙伴,放在第二辑篇首,正与上一辑交集,像是过渡。《重建象牙塔》是替陈思和的文论集作序," 我够不上了解他的思想,熟悉的是他这个人,我们同龄,同届,住同一条街,俗话叫做‘街坊’,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方才照面,进行《两个 69 届初中生的对话》,算得上以文会友。所写‘序’很可能与他书中文章不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借他的题说自己的话,不期然处总有碰头的地方。"

第三部分,以《两个 69 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承上启下,然后四次发言,分散在二十一世纪的十几个年头。一个小说者,在文本以外的声音,可能最具思想的外形。

第四部分占全辑篇幅半数以上,写作时间比较接近现在,王安忆说是她多年学习与实践的感想心得,文学和艺术的观点。" 思想本来应该让存在更明晰,我们却相反,让世界变得模糊,暧昧,摇曳不定,仿佛物体在光影里的边缘,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思想史。从这里说,这部分应是专辑的主体,之前则可作附录。"

出版该书的译林出版社编辑把书概括为王安忆一个人的思想史: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正如书的封面,王安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街头,猛一回首,定格成老照片,带着成长初始革命年特有的质感。我们于今日回看那段时光,浩荡长河河面总是飘满雾霾,模糊而不确切。仿似当年的照片,放在抽屉里遗忘,渐趋褪色。书编辑的使命,也许就是重现照片背后立体的世界,让读者能够伸手穿进这片雾霾,触摸那个年代的实体与肌理。而这实体与肌理,就是封面背后的文字。

《成长初始革命》

王安忆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 年 9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