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9-23
深晚报道|走进南山院士讲堂,张学记院士为您“揭秘生命本源,破解‘癌症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 如果你掌握了传感技术,你将控制这个世界。" 近日,在深圳人才公园求贤阁二楼,深圳大学副校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就 " 智能生物传感及癌症的纳米诊疗 " 内容与观众分享。

当天讲座为第十九讲院士讲堂——智能生物传感及癌症的纳米诊疗,由南山区委组织部、南山区人才工作局主办。南山高层次人才、" 两代表一委员 "、企业代表、市民代表等共 400 余人参加。

张学记院士分析了 5G 通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与生物传感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介绍可穿戴可植入智能化生物传感技术。此外,张院士介绍了纳米诊疗技术,改变传统医学诊断与治疗分离、药物副作用叠加等诸多弊端,及其在精准医疗领域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患者不用到医院体检,医生就能知道患者健康状况

" 导航要用到传感,到医院诊治也是用传感。而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传感,比如看到东西是视力传感,吃东西是味觉传感。所以掌握了智能生物传感,就掌握了生命的命脉。"

张院士介绍,生物传感是多领域交叉学科,包括材料、医学、电子、计算、信息科学等,而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理化换能器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系统。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传感器加起来就是智能传感器。" 张院士说,智能传感器可以诊断信息,也可以对信息分析,形成诊断大数据。通过 AI 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还有自我学习与自我适应等功能。

因此,智能生物传感器也被应用在医学诊断、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健康管理、国家安全等领域。怎样把现有的生物传感器和 AI 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是张院士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 如果把传统传感器和大数据传感器结合起来,患者不需要到医院体检,医生就能知道患者的健康状况;生物传感器和 5G 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张院士指出,未来机器和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要懂得如何控制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如果失控,整个世界就不可想象。

我国每分钟就有 6 人被确诊为癌症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病毒,而我国的癌症死亡比例比全球高出不少,癌症死亡数上世纪 90 年代是 100 万人 / 年,预计到 2020 年会达到 300 万人,我国每分钟就有 6 人被确诊为癌症。

讲堂现场,张院士说出了这组数据。

那么,如何解决癌症的问题?张院士指出,要解决癌症问题,就要解决它们遗传、变异和免疫问题,还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解决癌症发病机制、治疗机制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涉及精准医疗。

张院士介绍,2015 年 1 月 20 日我国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疗和传统医疗的区别在于,传统医疗是靠经验,比如大家到医院看病,很多人都要找一个老医生,因为他经验丰富。

但精准医疗对传统医学有重要革新,避免了医生由于 "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造成对个体的诊疗有效率低、副作用大、事后举措仓促等问题。

精准医疗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个性化诊断;二是个性化治疗,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治疗;最后是健康管理,通过生物、临床、健康大数据进行管理。

现场观众与张学记院士部分问答片段:

Q1:有一本书叫《生命的重建》,里面提到利用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学治好癌症。近年来也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利用心理学的暗示治愈癌症。请问这种情况是科学的吗?

A1:这里面有科学成分,也有非科学成分。如果一个人很害怕,身体就会产生自由基,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有时候积极调整心态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不接受治疗,还是没有太大效果。

Q2:最近发明了很多抗衰老的药物,比如说通过改善机能的手段,延长寿命,这些真的有用吗?

A2:这些东西有一点用,做了一些细胞实验。但对人体影响不大,宣传的效果比科学的效果要大得多。人的生命是受遗传、环境影响的,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首先要认命,但另外一点 " 运 " 是掌握在我们手中,这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的环境。我们有时吃得太多也不好,要经常锻炼,每年体检,这才对我们的健康有帮助。

深圳晚报记者 马琳洁

相关标签

院士 癌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