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 / 文 徐洋 / 摄)"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9 月 30 日上午,稚嫩清脆的童谣声在南京市逸仙实验幼儿园里久久回荡。剪纸、泥塑、秦淮灯彩 …… 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绝活走进校园,和孩子们一起用南京味儿迎接国庆。
活动当日,幼儿园里精彩纷呈,喜庆的剪纸、多彩的脸谱、璀璨的花灯,还有与现代 3D 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泥塑,吸引了无数孩子动手体验。在秦淮灯彩国家级传承人顾业亮的课堂上,孩子们把小灯笼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纷纷挑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灯笼上作起画来。" 我画的是红旗。" 一位率先完成作品的小男孩兴奋地举起自己的灯笼,向大家介绍道。" 你的灯笼上是不是还少了一点什么?画上黄色的五角星,就是我们的五星红旗了。" 在顾业亮的帮助下,小朋友的作品更加漂亮了。" 我画的是坦克。"" 你看,灯笼上是姐姐和我。" 有了自己的参与,小朋友们都对灯笼爱不释手。
" 娃娃哎,出来玩灯笼。玩灯的朋友出来了,不要你红,不要你绿,只要你一根红蜡烛。" 今年 70 岁的南京吆喝区级传承人赵爱民,在课堂上一字一句地教唱着,小朋友们也大声跟唱,不一会儿就学会了《花灯谣》和《城门谣》,就连地道的南京话也学得有模有样。
" 我小时候是在老门东长大的,那里的南京老行当特别多,收破烂的、卖秦淮小吃的、修伞匠、箍桶匠、篾匠、磨剪子戗菜刀 …… 这些吆喝声都是我儿时的回忆。" 赵爱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将南京吆喝传承下去,他经常奔走于南京的各个学校,甚至还在瑞金路小学里开了一个南京吆喝班,希望可以从娃娃教起。" 过去一个锅坏了不会直接扔掉,所以有了补锅匠,伞坏了也可以找修伞匠。社会在发展,过去的很多老行当都已经不存在了。我希望通过南京吆喝,让孩子们不要忘记我们祖辈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珍惜当下,也希望孩子们可以记住这属于南京的独特声音。"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