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0-03
深晚报道 | 丘卫平:参与并见证深圳青少年工作迅速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转眼我在团市委系统工作了超过 30 年,有幸参与并见证深圳青少年工作几乎每个重要历史时刻。我是在深圳快速发展时期、特定时代背景下,锻炼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工作者、共青团干部。我十分热爱我的事业,万分感激改革开放,感恩深圳,让我能够身处这个伟大时代、身处这座伟大城市、身处这项伟大事业,在这里尽情挥洒青春热血、为追逐理想不懈奋斗,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丘卫平

1962 年 6 月出生于广东惠州,中共党员。现任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从事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超过 30 年,参与和见证 " 大家乐 "" 义工联 " 等品牌活动。近年来专注研究未成年人社会与心理问题,致力于探索打造校外教育与少儿培训平台、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等。

口述时间

2019 年 8 月 7 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

实习生 陈春阳 潘潇雨

刚来深圳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三天一层楼 " 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迹就是那时创造的。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是无数人的逐梦之地,很幸运能够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方。

想要在这片崭新天地尽情追梦

我是出生在惠州的客家人,整个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这个山水城市度过。很庆幸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高考就恢复了,1979 年我顺利考上广州中医学院,成为该学院医疗系中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广州上了 5 年大学后,1984 年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当时的深圳市南头区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之后几年我还在深圳市南头区西丽医院和上步区沙头医院工作过。

刚来深圳时这里还没有太明显的市区概念,最繁华的地方就在现在的国贸、老街附近,而上海宾馆以西很多地方都是泥土路,深南大道还没修好。但所到之处都能看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三天一层楼 " 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就是那个时候创造的,很明显能感觉到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是无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逐梦之地。

当时我个人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在思想观念上,因为从家庭教育到生活经历一直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突然来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我心里有很大反差。但对于 22 岁的我来说,内心又带着一种兴奋感,想要在这片崭新的天地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开创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遵循内心选择进入团市委工作

其实我骨子里是一个极度热爱写作的 " 文艺青年 ",早期还参加过《特区文学》等刊物举办的培训班。我的创作以小说、散文为主,一些作品在《广西文学》刊登过,有段时间还在《信息时报》定期发表一些专栏评论。虽然我是一名职业医生,但内心却无比渴望在写作方面发挥特长。

那时正好看到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有一些岗位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为了继续自己的文学之路,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再三考虑之后我决定离开医疗系统,跨专业应聘团市委的宣传岗。当时有两三百人应聘,在所有通过笔试的人中只有五位有机会参加面试,最后只招了两个人,很幸运我被选上了。

三十年前的 4 月 20 日,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因为从那天起我踏入红荔路 1001 号大院,正式进入团市委工作。我的人生也在那次选择之后变得完全不同,让我有机会参与并见证深圳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让我能够遵循自己内心对文学的热爱,在团市委这个平台得到充分施展。

" 大家乐 " 和 " 义工联 " 是深圳青少年工作打造出的城市名片,也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块重要品牌,是服务青少年、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很庆幸我能参与其中,见证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 2005 年,丘卫平(后排左六)在第十一届 " 深圳是我家 " 春节系列活动现场。

" 大家乐 " 打造年轻人的独家记忆

深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当时城市人口中青少年占的比重很大,据说人口平均年龄 26 岁左右。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无数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成长、打拼、追梦。工作之余大量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渴望有能够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团市委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此,1983 年团市委成立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专门为青年朋友提供业余文化生活服务。最开始在一片小树林的一个小土坡上,我们搭了个十分简陋的露天小舞台并取名 " 大家乐 ",当时的主张是 " 开辟群众文化广场舞台、鼓励青年参与文化建设 "。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迅速得到年轻人的积极响应,一年左右就成为风靡全深圳的文化娱乐场所。

刚开始我们邀请一些专业人员进行演出,有一天晚上,表演时间没协调好,导致舞台出现空档。晚会组织者灵机一动,决定邀请现场观众上台唱歌,结果效果出奇得好,于是越来越多观众踊跃上台表演。" 大家乐 " 舞台开始真正成为深圳年轻人展示自己的平台,之后还直接发展到观众专场,全程让台下的人上来表演,没有请任何专业人士,现场效果反而更好。

因为想上台的观众太多,最后收取少量费用限制人数,从最开始唱一首歌五毛钱,到后来涨到一块钱,再到五块钱。很快 " 大家乐 " 就成为全国最独特的舞台,观众可以免费观看,上台表演的人不仅要花钱还要排队候场,在全市形成一种有趣味、有意义的 " 大家乐 " 现象,成为那个年代深圳年轻人心中最独特的记忆。

" 大家乐 " 火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如果打车说要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很多人不知道在哪,但只要你说去 " 大家乐 " 舞台,任何一个司机都能把你送到。

" 大家乐 " 可以说是深圳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也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重要品牌,这种形式是团市委做好青少年工作的重要载体,它的初衷就是履行共青团服务青少年的重要职能,很荣幸我能够亲历与见证。

青少年信箱热线电话排忧解难

当时我们发现这些远离家乡、来深闯荡的年轻人,除了需要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渴望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帮他们解决问题。于是,一开始团市委组织 19 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并开通 " 关心,从聆听开始 " 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和青少年信箱,专门为遇到困难的来深建设者提供帮助。

早期的时候,我也积极参与到青少年信箱和热线电话的工作中。我们的信箱是统一管理的,因为我大学本科学医,很多跟医学相关的问题就转到我这儿。印象中信里提到最多的是很多男孩子纠结自己的胡子。有的说胡子拉碴影响自己白白净净的形象,有的说拔胡子或者剪胡子后,胡子反而越来越粗不知道怎么办,还有的想知道痤疮、青春痘怎么处理等。

为此,我梳理分析出主要问题的类别,然后统一做了模板,方便义工回答这些问题。虽然这些事情看似很小,但我们愿意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解答,让这些在深圳独自打拼的年轻人感受一丝温暖。

那时候深圳有一种现象,因为大家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座陌生城市,能相信的人多是陌生人,这种现象在热线电话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每周日晚上固定时段我们都会在热线电话值班,无数深圳年轻人在电话那头敞开心扉,倾诉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苦恼。

我当时遇到的最极端情况,是有个别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找了过来。在那种心理状态下,他不会找最熟悉的身边人倾诉,反而选择跟陌生人诉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认真听他讲完,然后慢慢从人生、健康等话题跟他聊,从侧面开导他。

往往到最后,他能自己意识到生活的美好,把一些不好的念头抛诸脑后。我乐意通过几个小时的倾听、聊天和陪伴,让他们心灵上得到安慰,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值得信任,还有人愿意耐心聆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百万义工凝聚成 " 志愿者之城 "

热线电话和青少年信箱服务就是发起成立深圳市义工联合会(以下简称 " 市义工联 ")的源头。

随着社会发展,深圳年轻人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跟香港一些青年义工团体交流后,决定成立我们自己的义工组织,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最开始我们叫 " 深圳市青少年义务工作者联合会 ",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服务对象和工作已经超出青少年范畴,于是就把 " 青少年 " 三个字去掉。

1990 年,由 46 名义工组成的市义工联在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发展三年左右,市义工联就拥有 400 多名个人会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代表性团体。我记得成立还不到十年,这支队伍就壮大到 3 万人,成为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拥有相当服务力量、服务社会各个领域的社会群众性团体。

2005 年,中国内地第一部规范义工工作的地方性法律《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正式出台,从法理上进一步明确义工服务概念、规范义工工作,这标志着深圳义工事业迈上崭新的台阶,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随着越来越多人来做义工," 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 " 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口号。市义工联从最早的 19 个创始人,发展到现在在册义工超过一百七十万人,深圳早已成为 " 志愿者之城 "。这也是深圳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工作逐步完善的重要成果。

万分感激改革开放,感恩深圳,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尽情挥洒青春热血,为追逐理想不懈奋斗,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打造最优质的素质教育

和少儿培训平台

1999 年,我到深圳市团校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团市委干部都会面临转业问题,但我最喜欢的依然是青少年工作。既然离开了一线,我就从实践转到钻研青少年工作理论,参与过深圳青少年蓝皮书等相关研究工作。

▲ 2019 年,丘卫平(前排左六)与来深圳调研的全国青少年宫同行合影。

2002 年团校放暑假的时候,我正准备收拾行李出去调研,这时我接到团市委让我参与筹办少年宫的任务。我去担任深圳市少年宫筹建办主任的时候,整个筹建工作其实已经进入后期。少年宫在 1993 年就开始立项,选址挑了几个地方都不适合,后来市里在做中心区几大文化设施规划时,决定在核心区域安排一个少年宫。2004 年 6 月少年宫基本成型,我转变身份成为深圳市少年宫的首任主任,少年宫同时加挂了一块深圳市少儿科技馆的牌子,我同时担任馆长。

深圳市青少年宫承载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是提供素质教育和少儿培训服务,我们的思路是通过引进市场上最好的培训机构,打造最优质的专业少儿培训平台。但在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同时,绝对不能丢失青少年工作的公益属性。

我们要求入驻的培训机构,不仅要做好培训还要主动承担少年宫的公益服务功能。活动、团队、培训 " 三位一体 ",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 " 三丰收 ",这种模式得到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和全国同行的认可。

始终坚守青少年工作阵地

2005 年我到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主任,两年多后我被派到深圳青年杂志社担任党支部书记,2012 年我又被团市委调到少年宫工作,直到今年 5 月份再次回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我熟悉与心爱的红荔路 1001 号大院。

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成长,1980 年就开始筹建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1983 年正式落成使用。活动中心在荔枝公园东北角,筹建时该地段是中心区,这也是深圳青少年第一个阵地," 大家乐 "" 义工联 " 这些响当当的品牌都在这里诞生。

20 年后的 2000 年,深圳也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中心区位于市民中心附近,音乐厅、图书馆、书城等六大文化设施均在该地段分布。深圳市委市政府再次在中心区东北角留了一块好地方,为深圳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少年宫,这是深圳青少年工作的第二个阵地,成为中心区文化地标。

近期,我了解到深圳市委市政府规划新的文化设施时,又将在核心地段规划兴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少年宫,深圳的青少年真的很幸福。

我愿意始终坚守在深圳青少年的阵地,在工作岗位上做一个麦田守望者,耕耘茵茵成长的青苗,收获金秋的滚滚麦浪,也收获丰富多彩、无比充实的人生。

继续为深圳青少年工作发挥余热

近年来,我继续努力为深圳青少年工作发挥余热。我会更加专注研究未成年人社会与心理问题,进一步探讨网络及新媒体如何与青少年工作接轨,积极开展校外教育与少儿培训、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等活动。

一转眼我在团市委系统工作了超过 30 年,有幸参与并见证深圳青少年工作几乎每个重要历史时刻。在团市委这个平台里,我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归结为:学习、锻炼、提高、成长八个字。我在哪里都说自己是在深圳快速发展时期、特定时代背景下,锻炼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工作者、共青团干部。

我十分热爱我的事业,很感激当初的选择让我能够为深圳青少年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万分感激改革开放,感恩深圳,让我能够身处这个伟大时代、身处这座伟大城市、身处这个伟大行业,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尽情挥洒青春热血、为追逐理想不懈奋斗,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每当回首走过的路,我内心总是感到骄傲和自豪,既为伟大的深圳也为努力的自己。

总第 49 期

出 品: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戴北方 王 璞 王大平

总监制:柳光敏 邓自强

总顾问:黄 玲 南兆旭

总执行:叶晓滨 周智琛

统 筹:吴振兴 成 功 梁琼月 杨 堃 张 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