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推开甘家大院的门,里面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白墙灰瓦将红尘和喧嚣隔在了门外。阳光被古朴的窗棂碾碎,变成点点洒金落在地面,梨园雅韵戏台上传来的清脆乐声,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戏台上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发丝早已花白。她叫黄玲玲,今年 74 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南京白局 " 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只是一个喜欢白局的老太太。
△黄玲玲
从豆蔻年华的初相见,到古稀之年,她或许也没有想到,白局竟就这样悠悠扬扬地萦绕了她的一生,影响着她的家族。
和戏台阔别的 30 年,她与白局共患难
" 风味小吃味道好,秦淮八绝配成套,五香豆、五香蛋、葱油饼、豆腐脑、油炸干回卤干,开洋干丝素菜包,鸭油烧饼酥烧饼,牛肉锅贴薄皮包,糖粥藕豌豆糕,桂花夹心小元宵,桨声灯影美秦淮,人间天堂夫子庙,欢迎大家逛南京,钞票还要自己掏呀,自己掏 ……"
这首赞美南京小吃的《我的家乡在南京》,用地道的南京方言说唱出来,风味十足,词调婉转间,台下的老南京已经馋得口水直流了。在黄玲玲口中,接地气的俏皮话、歇后语都是曲词,手中的碟子、酒盅也皆是音律,眼波流转间将俏皮和沉稳拿捏得恰到好处。
白局起源于六合乡村,成长于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织锦机房,是云锦织工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作为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它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已经有 700 多年历史了。
△甘家大院
其实她和白局的相遇,完全是偶然。1960 年,14 岁的黄玲玲误打误撞地考进了南京白局实验剧团。" 我和白局是共过患难的。" 黄玲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上世纪 70 年代,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人听白局了,她有整整 30 年没有上过舞台。" 直到 2003 年,甘家大院喊我来唱,每天的演出时间只有 10 分钟,演了 15 天。当时激动得不得了,尽管台下的观众很少。"
一家三代唱白局," 没人学,我就从自家娃娃教起 "
重返舞台的黄玲玲,最担心的就是白局没有年轻的传承人。" 都是老头老太太在唱,我在里面算是最年轻的。很着急,没人愿意学这个,那我就从自己家里的娃娃开始教起。"
△黄玲玲严教女儿
黄玲玲家的三个孙辈都是 90 后,八九岁的时候就跟着她学白局。黄玲玲的女儿以前是大公司里的营销主管,工资很高,9 年前她下决心辞职,和妈妈一起唱白局。" 我妈真的太爱白局了,她年纪渐渐大了,每次出去演出大包小包的,太忙太累,我看了也很心疼,所以决定和她一起唱。"
家人懂她的执着,也懂她为何会在每个创作剧本的深夜里点灯熬油。" 每一次,我写好新剧本,孩子们都是第一批观众。他们说哪里不好,我就立马改。" 在黄玲玲看来,在白局艺术面前,即便是亲人也没有情面可讲,就是要互相挑刺。" 他们如果在舞台上表演得不好,我也毫不留情地骂,一遍练不好就练十遍。"
△南京白局的曲谱
严师出高徒,如今黄玲玲家中的 " 小鬼 " 也可以独自 " 当家 " 了。" 现在每到周末,来甘家大院演出的,不仅是我一个人了,而是我们家祖孙三代。"
从门可罗雀到座无虚席,台下的观众也都变成了老相识,她站在这个舞台上,一唱就是十几年,并且带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
遇到 " 优良种子 " 就拼死教,她已有学生几千人
" 有人问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想除了弘扬白局,就是能让我睡上三天三夜,我太累了,病都没有时间生。" 的确,眼前的黄玲玲有着这个年纪的老人不常有的活力,周末是演出时间,而从周一到周五,她每天都穿梭在南京城的各个学校,教学任务满满当当,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 " 黄奶奶 "。
△幼儿园的小朋友
2008 年 6 月,南京白局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知道白局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现在,我有几千个学生,从四五岁的小朋友到大学生都有。遇到优良种子,我就拼死教。我希望我教下去的人,能把南京白局唱下去。" 黄玲玲骄傲地说。
△黄玲玲在教小朋友
△传承基地
" 风味小吃味道好,秦淮八绝配成套,五香豆、五香蛋、葱油饼、豆腐脑 ……" 当熟悉的旋律从大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口中唱出来时,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南京白局,还有根植于南京人血脉中的文化自信。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 见习记者 徐可 记者 胡玉梅 张然 / 文 钱念秋 郑芮 赵杰 / 摄
(编辑 郭子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