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见习记者 徐可 记者 胡玉梅)"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 一亿年前的蜗牛长什么样?10 月 12 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在一枚琥珀中发现了最古老的毛茸茸蜗牛。这只蜗牛小小的,只有 6.6 毫米长,距今一亿年。和公众平常看到的蜗牛不太一样的是,这只蜗牛重重的壳上,还覆盖着密密的角质毛,看起来毛茸茸哒。借助着自己身上的绒毛,这只蜗牛不仅能在植物上 " 粘 " 得更稳,还可以用自己的绒毛收集和运输小种子。
△琥珀毛环口螺复原图 刘毅 绘图
该研究由德国吉森尤斯图斯 - 李比希大学的托马斯 • 诺伊鲍尔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瑞士伯尔尼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员艾德丽安 • 约胡姆共同完成。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细胞集团旗下的 iScience 上。
小琥珀里藏着一只蜗牛
" 这次研究的琥珀,是我们密支那琥珀集市购买的标本,它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 邢立达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是著名的琥珀产区,该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为白垩纪中期。
琥珀里藏有什么秘密?通过显微 CT,邢立达团队看到了一只蜗牛的高清 3D 形态图。它长约 6.6 毫米,高约 2.2 毫米,厚厚的壳上覆盖着密集的角质毛,螺层侧缘上部和顶侧有明显的螺纹等特征,这些特征都区别于已知的腹足类。于是,科学家们给它命名了新属:毛环口螺,新种为琥珀毛环口螺。" 这是一些较为古老的陆栖种类,它们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多腐殖质的环境。"
△琥珀毛环口螺
邢立达介绍说,这只一亿岁的蜗牛,其实只剩下了躯壳,内部的软体已经没有了。如果时光倒流,一亿年前,这只在树下的蜗牛已经死亡,它的躯体已经被分解,只剩下空空的壳。巧合的是,树上掉下树脂,轻轻把它包裹,一裹就是一亿年。直到现在,这枚 " 时光胶囊 " 才得以重见天日。
小蜗牛,毛茸茸哒
尽管蜗牛只剩下空壳,但科学家们还是 " 解读 " 出了关于蜗牛的密码。
邢立达解释说,大多数腹足类物种都具有一个呈螺旋形的壳,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将柔软的身体缩进壳中。部分腹足类的壳体上有一层角质毛,这种特征在湿螺科、大蜗牛科、圈螺科、坚齿螺科、多圆螺科等门类中都重复出现过。" 这说明,壳上长角质毛,是一种祖徵,在演化史上已多次丧失,可能与大环境从潮湿到干旱的往返转变有关。"
△多毛环肋螺 周清华 摄
角质毛是干什么用的?科学家推测,这些密集的角质毛,功能强大。它们可以增强蜗牛对热带森林环境的适应,增加在觅食过程中自身对植物的附着力,同时,还可能带有收集和运输小种子的功能。" 一亿年前,柔软的被子植物全球性辐射演化。琥珀毛环口螺爱上了这些相对柔软的被子植物,而不是坚硬的针叶树针。它们厚厚的壳上,覆盖着密密的角质毛,这些角质毛可以让它们牢牢地趴在被子植物的叶子上,降低意外掉落的风险;就算万一跌落到森林地面上,毛结构还可能会减轻冲击力而降低对壳体造成的潜在损害。" 邢立达对现代快报记者说,那厚厚的一层毛,不仅能御 " 敌 ",增强附着力,还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一亿年前,这毛茸茸的蜗牛还有传播花粉的 " 功劳 "。邢立达说,在一亿年前,被子植物种子的平均尺寸很小,往往低于 1 立方毫米,琥珀毛环口螺的毛可能会附着到一些小种子,并随着运动到其它地点来完成传播。" 也就是说,被子植物的扩散可能触发了蜗牛的适应性进化,促使了白垩纪陆生蜗牛的多样化,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被子植物的扩散。"
(邢立达供图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