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汉英对照版《上海名物》。《上海名物》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策划的 " 大美中国 " 丛书的分册之一,通过 100 幅手绘作品和 100 篇优美短文,将上海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描绘了中国年轻人在上海的 100 种 " 最流行 " 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读图时代,如何让年轻时尚的插画配以名胜古迹、市井街头的描绘,展现出极具 " 东方韵味 " 的中国风物?如何通过 " 人文浸润 " 的方式,让世界了解 " 中国之美 "?这是 " 大美中国 " 丛书之《上海名物》向中外读者传递的核心价值。
《上海名物》的特色之一,在于艺术性与生活化场景相融合,100 处插图全部采用了手绘插画的形式,从内容选景、文字,到最后形成画稿,最终展现为一本关于 " 生活方式 " 的书(而非建筑草稿或非遗、文化史迹考据描述)。该书将上海特有的古貌和具体的生活细节结合起来,仿佛一帧帧电影镜头,一点点拉近读者,走进中国城市,用 " 人文浸润 " 的方式表达 " 中国形象 "。
比如申报馆,这座位于汉口路 309 号的老建筑,曾是报纸《申报》的驻扎地,如果按照旧式 " 城市介绍 " 或 " 城市指南 " 的路数,用照片硬推 " 申报馆始建于 20 世纪早期 ……" 等历史背景和介绍性文字,年轻读者会略感沉闷无聊,也不会思考 " 这座老报馆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上海名物》就换了一种更年轻的讲述方式。同样描绘申报馆,首先画家选取了 " 在申报馆的纯白巴洛克雕花穹顶下,喝咖啡 " 这一生活化视角,把 " 大名物 " 变成 " 小生活 ",通过《申报》咖啡馆这一小场景的画面," 趁着清晨新鲜的阳光,墙面上的老照片诉说着申报馆的旧时记忆,菜单也设计成复古报纸的模样。举起咖啡杯的一瞬间,仿佛看到平行时空里,编辑们正坐在靠窗的位置忙碌地校对新闻。一口饮下,温润的气息留存于心底 ……" 让观者能够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用更为艺术化、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去阐释 " 老名物 ",让古老的名物充满年轻气息与生活烟火气,拉近与当代中外读者的距离。
《上海名物》的特色之二,在于中国原创性与国际化表达相融合。原创性贯穿于《上海名物》的起始策划、拍照调研、构建目录、起草画稿到最终的呈现形式。" 哪些名物与生活方式,能代表既传统又时尚的‘上海人小辰光’?哪些地理坐标能兼顾城市文化积淀与‘网红打卡地’?"《上海名物》在深入城市,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勾选出每座城市拟绘的 100 个生活场景,表现城市独特性。通过国内八大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遴选画家,最终选定的艺术家作者根据勾选的场景进行现场采风,创作。勾选的地标、店铺等均是精心筛选,具备一定资质和条件,能代表当地的特色。
" 国际化 " 浸润于《上海名物》的字里行间。从内容上,《上海名物》采用汉英对照形式出版;在画稿上,画法借鉴国际受众认可度颇高的 " 钢笔淡彩 " 形式,结合国际主流设计元素、色彩。
在《上海名物》出版之后," 大美中国 " 也将陆续推出《北京名物》、《广州名物》、《杭州名物》、《南京名物》、《西安名物》、《成都名物》等七个城市的 " 名物 " 系列。
" 美 ",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东西方都无法拒绝的表达,特别极具 " 东方韵味 " 的中国风物、名所、名物更是令西方世界着迷,所以我们要用绘画、摄影、手工、雕塑、建筑、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 " 中国之美 "。
《上海名物》
田震坤 绘
邹佳彤 文
刘海乐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