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德 记者 徐苏宁)立法无小事,民生最关情。法规条文的一字一句都是怎么来的?10 月 24 日 -25 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提交 1 份成熟的条例,市人大常委会要经历多次论证讨论。上会的报告修改 10 次以上,都是常态。委员还不能无故缺席或一言不发,会直接通过视频 " 现场直播 ",委员 " 一年两次以上无故缺席 " 将被劝辞。
△ 10 月 24 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八次会议,图为第一次全体会议 朱占立 摄
为提交 1 份成熟的条例二审稿,远赴三地请 34 名专家论证讨论
10 月 24 日上午 9:30,根据日程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市政府、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的 15 项工作情况报告。
《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重要民生立法项目。8 月下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条例进行了首次审议,委员们提出不少修改建议。" 为向本次常委会会议提交一份更加严谨、更加成熟的条例二审稿,我们做足了‘功课’。" 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姚正陆向委员们介绍了二审稿 " 背后的故事 "。
△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姚正陆汇报关于 " 民生法规 " 的修改情况 朱占立 摄
他说,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重庆、上海、北京召开了 3 场专家论证会,征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 6 所高校 34 位知名专家的意见;组织动员 88 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各级人大代表、区级部门单位、社区居民等参与立法,并收集提炼 100 多条意见;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征信监管部门、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网络电商和交易平台等社会各界的意见诉求,修改形成了现在的二次审议稿。
" 立法无小事,民生最关情。法规条文的一字一句,都可能涉及一个群体的利益调整,必须严谨、严谨、再严谨。" 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研究室主任王利民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至少每两个月召开 1 次,为提交一份成熟、严谨、管用的议案或报告,承办相关议题的人大工作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常常要在会前 " 马不停蹄 " 地组织一系列视察、调研、座谈;上会的报告修改 10 次以上,在这里都是 " 常态 "。
△会议安排了两个半天对 13 份报告和法规草案进行分组审议 朱占立 摄
不得安排人 " 替会 "," 一年两次以上无故缺席 " 劝辞委员职务
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时,有没有无故缺席的情况?分组审议过程中,是不是有委员 " 一言不发 "?根据 10 月 25 日审议通过的《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通过 " 南京人大 " 官网对会议实况现场直播。
" 市民可通过网络在线‘旁听’会议,看看 51 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怎样代表自己履职’的。" 王利民告诉记者,在新启用的会议厅,全体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座位、席卡都将被固定下来,不会再因个别委员请假而调整席卡。" 有哪位委员请假不能参会了,哪位的席位就空着,市民通过直播都能看到。"
他说,在市人代会闭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是代表 840 万市民行使国家权力的 " 关键少数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坚持 " 打铁必先自身硬 ",专门出台了《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以下简称 " 规则 "),加强自我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人大监督质效。该规则明确,除了 " 参加中央、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要会议和活动 "" 参加市委组织的全市性重要会议、活动 " 等 5 种情形外,委员一律不得请假。
"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一年内未经批准缺席常务委员会会议两次以上的,主任会议可以劝其辞去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职务。" 现代快报记者在《议事规则》第二章看到这样的一条 " 刚性条款 "。王利民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履职情况总体是非常好的," 我们就是想通过制定议事规则并确保其落实到位,引导全体委员更加积极地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质量,不辜负 840 万南京市民群众的信任与重托。"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