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江南文化的标识,我想就是两个词——家和国。"10 月 29 日下午,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的高端对话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朱万曙这样解读 " 江南文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
"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词道出,江南是可以安家的地方,住在江南是会不想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地区从地理结构上更多的是平原,政治集团争斗也比较激烈。在战乱中,北方的人就要往南走,来到江南,有山有水,可以休养生息,就有了安宁的感觉。同时,江南又是物产丰饶的地方,因为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水能灌溉田地,所以农作物就能生长,有粮食吃。江南可以让人活得很滋润,给人以家的感觉,非常安宁和温馨。
江南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物质生活富庶,生活非常精致。讲起江南的标识,就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油纸伞,给人温馨安宁的感觉。
" 家,看起来很容易消磨斗志,很容易让人走向安逸,但是在江南文化的精神里面,我们又听到另外一重声音,看到另外一重景象。那就是,江南人并没有沉溺于家的安宁和温馨,江南的读书人对国家是牵连于心的。" 朱万曙说,在无锡的东林书院,就有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个对联,表达了江南人不仅关心家事,还关心国事。当国家有难,江南人同样有一种血性。南宋词人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诗词,书写了他们对国家的忧愤,明清之际看到很多的江南人为国殉难、为国捐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我们人人皆知的。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