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你们帮助我了却了这两年多来的心愿,谢谢你们 !"10 月 25 日,大鹏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办公室内,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紧紧握住法医刘柏松的手感激地说。
今年国庆期间,大鹏警方接到一位湖北黄冈籍老人叶先生求助电话,老人的儿子曾于 2017 年来深圳务工,随后与家人失去联系。两年多来 , 家属在深圳各处多方寻找却始终杳无音讯,了解到儿子曾去过大鹏新区,老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大鹏公安分局求助。由于老人的妻子已经去世 , 单亲的 DNA 样本在数据库比中的概率较低,为尽可能地帮助老人,分局刑警大队法医刘柏松将其血样及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经反复研判,掌握到叶先生的儿子镶有陶瓷门牙且左手有一尾鱼文身,这两处关键信息让刘柏松逐渐找到突破口,他将近两年大鹏新区无名尸体现场勘查照片调出 , 一宗宗进行比对辨认 , 最终确认 2017 年 12 月在杨梅坑发现的一具溺亡男尸与其特征吻合,经家属前往殡仪馆现场辨认 , 确认就是老人失踪两年的儿子。然而,另一个现实问题又摆在了老人面前,由于遗体存放时间达 22 个月,火化费用高达人民币 6 万多元,长期务农的老人家中原本就不富裕,近两年为寻亲早已将积蓄消耗殆尽。为切实帮助其减轻后顾之忧,完成老人心愿,分局刑警大队多次出面与殡仪馆进行协调,最终经过申请,将全部火化手续费用予以免除。
这已经不是大鹏警方第一次利用刑事技术手段帮助群众寻找亲人。2016 年 6 月,山东籍男子邱先生将一幅 " 尽职尽责,为民服务 " 的锦旗送至大鹏公安分局,原来,邱先生的弟弟 6 年前从老家走失,家人多方寻找未果。在一次对辖区救助站采集的 DNA 信息进行整理比对时,民警发现其中一人与山东省成武县报失人员邱某的数据吻合,随即辗转联系上失踪人员家属,最终助其一家团圆。2017 年 9 月,分局刑警大队比中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河南籍流浪乞讨人员黄某的 DNA 信息,民警通过电话联系上其家人时,对方十分警惕,始终不肯相信外出务工几年的黄某变成了流浪乞讨人员,数次将民警电话拉黑,多次联系无果之下,分局多方协调,通过当地派出所与其家属取得联系,最终让已经在外 " 打工 " 两年的事主安全回到亲人身边。
据统计,2016 年至今,大鹏警方采集被救助人员 DNA 信息 300 余份,先后比中 8 人,查实救助人员身份 20 余人,协助救助站查询人员 50 余人,帮助找回失踪人员 5 名。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通讯员 廖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