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1-02
深晚荐书|阿多尼斯献给中国的深情长诗《桂花》由译林社引进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桂花树,我要向你表白:

你崇高而珍贵,普通又特殊,

但又混迹于众树之间:这恰恰是你的可贵!

2018 年秋天著名诗人阿多尼斯开启了他的中国之行,回国后创作了关于中国题材的长诗《桂花》,整部长诗由 50 首相对独立的诗作构成,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诗人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友谊是长诗《桂花》的基调之一,阿多尼斯对中国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谊在诗中溢于言表。他眼里的中国," 不是线条的纵横,而是光的迸发 "。他心中的中国女性,是 " 云翳的队列,被形式的雷霆环绕,由意义的闪电引导 "。他在长诗的尾声写道:" 友谊是否可以声称:唯有自己才是世界的珍宝?再见了,孔子,再见了,黄山——男主人!再见了,桂花树——女主人!太阳在追随诗人们。" 以此来向中国自然和文化致意。

整部作品不拘一格,与众不同,叙述、沉思与想象熔于一炉,语言瑰丽而奇峻,意象丰满而密集,堪称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阿多尼斯,1930 年出生于叙利亚,1956 年移居黎巴嫩,开始文学生涯。1980 年代起在欧美讲学、写作,现定居巴黎。

阿多尼斯是作品等身的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他对诗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对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在阿拉伯文化界引发争议并产生深远影响。迄今共出版 25 部诗集,并著有文学与文化论著、杂文集等 20 余部,还有许多重要的翻译、编纂类作品。

阿多尼斯曾荣获布鲁塞尔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法国让 • 马里奥外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 • 卡佛文学奖、德国歌德文学奖等数十项国际大奖。近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卫报》评价阿多尼斯在 20 世纪下半叶引领了一场现代主义革命,对阿拉伯语诗歌产生了地震式影响,正如 T.S. 艾略特对英语世界的影响一样。《纽约客》则强调他重塑了阿拉伯语诗歌。

2018 年秋天,阿多尼斯应邀访问中国。年近九秩的诗人在不到三周的时间里奔波各地,参加了多项活动。在北京,他参加了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国际作家写作计划;在广州,他接受了 " 诗歌与人 " 国际诗歌奖;在成都,他亮相于阿拉伯艺术节的 " 阿拉伯诗歌之夜 ";在南京,他出席了中文版诗集《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的首发式。在皖南黄山一带,他作了一次印象极为深刻的观光之旅。

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薛庆国在译后记中描述道,正值桂花盛开的季节,阿多尼斯足迹所至,处处都闻桂花飘香,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跟往常一样,他口袋里总是揣着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本子记录灵感。一路上他多次表示,要为这次中国之行创作一首长诗,题目就叫《桂花》。" 作为一位思想家诗人,阿多尼斯不仅以富有诗意的笔触写景状物,而且触景生思,在诗中屡屡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令我尤其钦佩的是,他身上呈现的那种在知识界不多见的‘多重批判者’姿态。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都让他反观自我,审视阿拉伯世界的传统与现实。" 他评价说,像阿多尼斯这样在世界文坛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以一首长诗书写当代中国,堪称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历史性作品。

2009 年阿多尼斯也曾访华,后发表散文诗《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

本次《桂花》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同时随书独家附上散文诗《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北京与上海之行》、《阿多尼斯年表》以及诗人 2018 年访华时种桂花树、登黄山、游皖南古村落的珍贵照片。

全书装帧采用小开本布面精装设计,与诗歌本身的高超文学艺术水准相配。

《桂花:阿多尼斯中国题材长诗》

(叙利亚)阿多尼斯 著

薛庆国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 年 1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标签

尼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