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带着最新作品《故宫的古物之美 • 绘画风雅 1》做客深圳中心书城,在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的首场活动上,掀开故宫的重重面纱。从《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到《故宫的古物之美》,再到《绘画风雅 1》,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一次次寻觅着独特的切面,为读者们打通进入故宫的全新隧道。深晚记者也第一时间来到活动现场,跟着祝勇老师的分享去感受国宝们的 " 前世今生 "。
以绘画为主轴,串起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
在谈到这部新作《绘画风雅 1》与他最痴迷的故宫时,祝勇表示:" 故宫是一座通识艺术宝库,认识它,需要人们打通书画文史的界限,用一种多元视角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领略故宫真正的神韵。而在我关于故宫的众多创作中,绘画始终是一条隐秘的主轴。绘画更加直观,而且其中潜藏着很多隐秘的符号和密码,我对破译它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绘画风雅》正诞生于这样的冲动。"
《绘画风雅 1》的封面用的是故宫红墙的满屏图。翻开这本书,如穿越故宫的围墙,跟着作者开启一段探究之旅。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祝勇从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撷取了最激荡人心的几枚浪花,以抽丝剥茧、解剖燕雀之术,将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将绘画与历史及人心,悄然勾连,暗暗打通。
在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现场,祝勇更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开场,指引读者关注那 " 唯一的河 "。" 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河正是对命运神秘性的生动隐喻。" 祝勇表示,河流以其强大的象征意义,占据了画作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画的最大主题。
历史在书本上学不到,要到实地去体验 " 生命感 "
在《绘画风雅 1》的序章里,祝勇在开篇中写到:" 我是一位古代的画者,隐在一卷卷古画的背后,时光模糊了我的脸,没有人能够看见我 …… 有一天我死了,我希望我的画还活着,前往我不能前往的地方,抵达我不能抵达的年代。"
对于读者如何学习历史的疑问,祝勇在活动现场回答:" 我们人类自身都有盲点,而不断学习就是不停地去扫盲点。了解历史必须到现场去,你对历史的理解才会豁然开朗,对书本的认识会变成更有生命感的认识。比如我当初拍纪录片《天山脚下》,我以前一直不理解这条路上明明还运送了茶叶和瓷器,为什么偏偏要叫丝绸之路,翻了无数文献也没得出答案,直到我重新走了丝绸之路。
我站在火焰山的高温中,为了避免脱水而把全身上下用布料包裹得严严实实,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丝绸没传入到其他国家之前,那里的人无论再热,都只能用羊毛之类把自己裹起来,丝绸的发明与传入对于他们就是救命的灵丹妙药,在丝绸之路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丝绸重要。而我直到站在那个地方,才明白这个事情:到实地去体验,生命会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历史,历史不是在书本上学来的。"
《上新了 • 故宫》是紫禁城给大家的 " 六百周年礼物 "
" 我始终认为,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要看我们会不会讲故事。" 当提到担任总编剧的文化节目《上新了 • 故宫》时祝勇表示,今天,无论男女老少,还都在使用筷子,吃着饺子,千里万里也要回家团圆过春节,这些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一直都在人们的血液里,包括年轻人。只不过需要我们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唤醒和激活。而这种方式并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摆出教书先生的架势。
而这次在 " 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 " 邓伦、周一围的带领下,节目以寻常百姓的 " 未知视角 " 切入,带观众走进一段探秘紫禁的奇妙之旅。剧组在学术上十分严谨,服饰道具的制作都是故宫珍藏里真的有这一件,剧组才能把它演出来。节目播出后,不仅收获了电视、网络收视双第一的佳绩,更为故宫圈了一大波年轻粉丝。
2020 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故宫博物院也将迎来建院九十五周年。祝勇说,明年他会出一本聚焦故宫建筑的书,为人们走进故宫再添一个新的维度,希望自己是那个帮助 " 前朝画者 " 代笔的人,也是帮助 " 今日读者 " 抵达的人。从今年 3 月一直到 2020 年底,故宫将陆续推出系列展览,从历史遗存、书画器物、宫廷文化、文人雅士、节庆风俗、世界文明、考古发现等方方面面,展现六百岁的紫禁城和九十五岁的故宫博物院所蕴蓄的深沉魅力,让世人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独特、深刻。而重读经典,常说常新,让文物永远跟我们的精神发生联系,让每一代人都有全新的感受,这也是六百岁的紫禁城最希望看到的事。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实习生 宋月白 摄影 冯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