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峻 任红娟 通讯员 倪静 刘诚)近年来,南京涌现一批敬业爱岗、德术俱佳的好医生,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领路人。今年中国医师节,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现代快报 + · ZAKER 南京联合主办了 " 南京好医生 " 全媒体行动。我们遴选了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好医生,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弘扬社会主旋律,唱响南京医疗好声音,打造温暖人心的健康南京。
△杨如松(中)正在为患者手术 医院供图
本期南京好医生: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杨如松
2017 年,他做了 600 台手术;2018 年,他做了 840 台手术;2019 年上半年,他已经完成了 655 台手术。十多年来,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华东地区和江苏省的多个纪录:在江苏省最早开展电视腔镜手术;在江苏省最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气管肿瘤切除术;在华东地区最早开展保留自主呼吸及非气管插管麻醉胸腔镜手术 …… 这诸多记录的背后,是他的那份 " 要使病人的痛苦再减少一点,活得更好,更长一点 " 的初心和使命所激励,他就是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杨如松,在今年的中国医师节,他荣获 " 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 十佳医生 " 等称号。
南京好医生名片
杨如松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从事胸外科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 26 年,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在江苏省率先开展胸腔镜袖状肺叶切除术、单孔胸腔镜袖状肺叶切除术及单孔胸腔镜气管肿瘤切除术,在华东地区完成首例保留自主呼吸(免气管插管)胸腔镜肺叶切除,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是江苏省微创胸外科的代表性人物和主要技术骨干。
精益求精,使病人痛苦更少活得更好
" 十多年前,胸外科手术的标准切口能达到 30 厘米,有时甚至要把病人的一根肋骨切除," 杨如松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手术后的创伤非常大,病人非常痛苦,恢复起来非常慢。作为医生来说,"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技术服务好病人,在治疗的同时要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杨如松所带领的胸外科团队,技术特色和优势明显,手术量位于全国医院胸外科手术量排名前列。作为医院肺癌治疗领域的权威,带领全院呼吸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等组成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显著提高了医院肺癌治疗的整体水平,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火眼金睛,使病人不再焦虑辗转就医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肺部小结节检出的增多,很多人在拍胸片或胸部 CT 时,一看结果显示肺部小结节,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肺癌!然后开始惊慌、苦恼、焦虑。
杨如松告诉记者,肺癌的中期和晚期是可以通过穿刺和气管镜来诊断,但肺部小结节的诊断目前来说非常局限,因为对于一些 " 毛玻璃影 " 不能穿刺,也不能一味等待,必须及早有个诊断,及早进行治疗,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到准确判断肺部小结节的良恶性,杨如松用了 10 年的时间,反复琢磨研究病人的影像片,在病理结果出来之前看一下,等病理结果出来之后再与先前的核实,正是这份坚持和努力,杨如松练就一双 " 火眼金睛 ",具有极强的胸部 CT 读片能力,现在只要 3 秒钟就可以对肺部小结节的良恶性做一判断,准确率达到 97% 以上,为不少患者解决了病痛。
患者李女士是杨如松曾经接诊过的一位病人,她体检发现肺部有 7 个 " 毛玻璃影 "。经杨如松精心诊断,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借助胸腔镜技术,在患者胸壁两侧各开一个小口,摘除 7 个小结节。术后的病理检查,让专家们大吃一惊:这 7 个小结节,有 5 个都是癌症,而早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接近 100%,5 年生存率也意味着临床上的治愈。对于李女士来说,这次成功的手术让她重获新生。
回归本质,要关心和体会病人的难处
对于团队里的年轻医生,杨如松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做医生的一定要回归本质,不断提高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要更多地关心病人,体会到他们的难处。"
两年前,一位 76 岁的肺癌患者,辗转好几家医院后来到南京市胸科医院。杨如松带领手术组,为老人在全麻状态下行左全肺切除,纵膈淋巴结系统性清扫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时隔一年多,老人心怀感恩之心,又专程到他门诊表示感谢,丢下红包就走了。这可急坏了杨如松,为将患者留在门诊的红包退回,他和纪委行风办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对方告知银行卡号,但老人坚决不同意,还在电话中翻了脸,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亲自上门送还红包。
当杨如松赶到老人所在的城市马鞍山时,老人家像个孩子似的激动得不停抹眼泪,当杨如松将红包原封不动地递还时,他又不高兴了," 你不是说好今天来帮我看病的吗?怎么是来拒绝我的心意呢?" 而杨如松说:看到你恢复得如此好,就是我们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