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仰望钟山 从前线到“前线”》
九九那个艳阳天,
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那边,
东风吹着风车转,
哥哥惦记着小英莲
……
熟悉的歌词,美妙的旋律,这是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至今传唱不衰。
巍巍钟山、石城虎踞。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南京城和历史悠久的秦淮河,流淌着几千年不断的文脉。
△电影《柳堡的故事》二班长李进(右,扮演者廖有樑) 二妹子(左,扮演者陶玉玲)
伴随共和国的历史,南京人和国人的记忆中,有一种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是部队的文艺团体 —— 前线话剧团提供的。
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从南京大方巷到卫岗 55 号,从小小的舞台到无限广阔的城市乡村,前线话剧团的话剧和影视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2018 年 9 月底,随着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摘牌,作为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前身之一的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也正式成为了历史。但关于它的故事,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有影响的文艺院团之一,也是彪炳中国现代话剧史册的著名话剧团。它的前身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解放后扩充、命名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霓虹灯下的哨兵》,老班长(右一,扮演者刘鸿声) 陈喜(左二,扮演者马学士) 春妮(左一,扮演者陶玉玲)
△话剧《布谷鸟又叫了》
△话剧《第二个春天》 右为张钟英 左为梁泉
《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杨根思》《布谷鸟又叫了》《第二个春天》,参与创作的电影《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哥俩好》《江山多娇》……
△话剧《东进序曲》,舌战群顽一场
一系列由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是共和国的经典文艺作品,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 1963 年 11 月 29 日,毛主席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3 年 11 月 29 日,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看完后走上舞台,与团长张泽易握手,说:“话剧是有生命力的,是最能反映现实的”。之后与演员一一握手。
△周恩来总理前后七次观看《霓虹灯下哨兵》,并现场为演员说戏,修改剧情和修改台词
周恩来总理先后七次观看“霓虹灯”,邀请主创和演职员到家中做客吃饭。在拍摄电影时,周总理指示:一句台词不要改,一个演员不要换。当时流传有“地方戏看人艺,部队戏看前话”的美谈。
老一代前话人开创的艺术风格,在后继者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前线话剧团又创作出了《厄尔尼诺报告》《虎踞钟山》等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话剧。
随着国家发展,军改的进程,前线话剧团走完她的光辉历程,走进了历史。然而,前线话剧团昔日的荣耀和前线精神不应被忘却,为此,前线话剧团的第二代们抱着缅怀父辈、致敬经典、记录历史、弘扬正能量的初衷,自筹经费,历时两年,走访了十多位在世的前话老人,抢救性地记录下他们口述的前话历史,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图片、纸本资料和电影片段,拍摄制作了三集电视片《仰望钟山》和五集资料片《前话前辈话前话》,为前线话剧团留下了翔实丰富的影像记录。
在制片过程中,一些在前线文工团工作过的艺术家对后期的音乐、配音、剪辑、题字等方面给予了无私的援助。片中前话老人的深情讲述,出资拍片的前话二代的拳拳赤情,后期贡献才智的艺术家的真情奉献,共同成就了电视片《仰望钟山》。
前线的血脉在传承,前线的精神如巍巍钟山一样,耸立在人们心中。
你扎根在部队沃土
你花开在舞台银屏
那些激昂的号角
那些炫丽的图景
穿过了历史风尘
仍激起不息的掌声
前线啊,前线一一
你那战斗的抒情
化作长空的星辰!
你成长在烽火前线
你灿烂在舞台银屏
那些鲜活的形象
那些熟悉的故事
伴随着你的名字
在人们记忆里永存
前线啊,前线一一
你用战士的情怀
书写战斗的抒情!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感谢王晓华先生对本文的支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