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2019 年 " 敬老月 " 活动之一,11 月 7 日,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率队,走访慰问深圳市部分百岁老人。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户籍共有 155 名百岁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为 110 岁,居住在盐田区。
百岁老人女性占八成
在深圳百岁老人中,女性占据大半边天。据悉,数据显示深圳百岁老人中,女性 128 名,男性 27 名,女性占 82.58%。在地域分布上,龙岗区百岁老人最多,有 31 人,其次是宝安区,共有 28 名百岁老人。
在慰问中,吴以环来到家住罗湖的连奶奶家。1919 年出生,今年连奶奶正好 100 岁,如今四代同堂的她依旧身体硬朗。" 每天都喜欢喝茶,从早上喝到晚上,红茶、绿茶、普洱茶都喝。" 连奶奶的儿子林先生说,老人生活规律,每天睡到自然醒,爱吃鸡腿、鸡蛋。平日里,老人喜欢打扑克牌,每天都要打上几盘,而且经常能赢。
或许是打扑克的原因,林先生表示,母亲的记忆力很好。" 老人家不识字,但记忆力特好,电话本上看着号码就知道是谁的电话号码。打扑克也是,很会算牌。" 林先生说。
" 母亲很懂得感恩,平日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会感恩,遇到挫折和不愉快的事情要看开点。此外,母亲也很重视家风,要孝廉、勤俭,也因此家人十分孝敬老人,一有时间就陪伴老人,早晚用轮椅推着老人到公园散步。" 林先生说。
除了老人的生活习惯,在照顾老人上,林先生表示,预防摔倒很重要。为此,平时老人走路,都会有家人搀扶,防范摔倒。 在林先生看来,老人长寿的秘诀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据统计,2002 年深圳百岁老人只有 30 人,到 2019 年增加到 155 人,全市 90 岁以上老人达到 4891 人。此外,2018 年,深圳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1.25 岁,高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的 77 岁,这也意味着,深圳已经达到了长寿的整体性指标,即人口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3 岁以上。
改变背后离不开深圳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目前,深圳实现了社康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健康服务、慢病管理水平等方面大大提升。深圳全市分布着近 1000 所各类公园,布局合理,贴近社区," 出门见绿,500 米见园 ",在深圳居住的老年人能随时感受鸟叫虫鸣,草绿花香。而在个人生活方面,合理的饮食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加上适当的运动和好心态,都是长寿老人的 " 秘诀 "。
多举措积极打造"宜居长寿之城"
在深圳的社区边,遍布着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园,出则繁华,归则自然;社区里,完备的老龄服务设施,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家里面,融洽的代际关系。
为了给深圳老人 " 最美夕阳红 ",近年来,深圳紧紧围绕住有宜居、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目标,多措并举,不断为老年人推出 " 礼包 ",积极打造 " 宜居长寿之城 "。
一方面,通过实施 " 财政出资为 60 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 民生实事,目前深圳全市 60 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实现 " 全覆盖 ",2019 年政府出资承保老年人达 30.9 万人。
在丰富老人文化生活方面,深圳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 30 多家市属老年社团评估,完成幸福老人计划项目资助工作。目前全市每年由福彩公益金出资 5000 万资助全市基层老年社会组织,开展老年文体活动、老年健康、老年文化学习等活动,全年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达到 30 多万人次,老年活动项目 1000 多个。
此外,今年 8 月,市政府颁布的新的敬老优待政策,更是让全市 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包括港澳台老年人,都能普遍享受各项敬老优惠待遇。本次敬老优惠待遇调整将早前 "65 周岁及以上 " 的要求降低为 " 年满 60 周岁以上 ",在户籍上也取消了 " 深圳户籍老人 " 的限制,扩大为 " 深圳居住 " 的老人。这一调整将敬老优待的范围从原来的 20 多万人扩大到 120 多万人,足足扩大了六倍。
在敬老优惠待遇上,也有不少 " 免费 " 项目,包括免费进入全市各公园、政府投资建设各旅游景区、全市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全市各公厕,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和轨道交通普通车厢。
与此同时,10 月 1 日起,深圳也调整户籍高龄老人津贴发放标准,月发放津贴从 100 元— 500 元提高为 200 元— 1000 元。本次调整后,70 至 79 周岁每人每月津贴从 100 元提至 200 元;80 至 89 周岁每人每月津贴从 200 元提至 300 元;90 至 99 周岁每人每月津贴从 300 元升至 500 元;100 周岁以上每人每月津贴从 500 元提至 1000 元。
而在推动医养结合上,目前深圳已经成立全市首家中医医养结合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颐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 " 四位一体 " 的基层健康服务。未来,深圳还将修订《深圳市医养融合服务规范》,编制《深圳市医养结合质量评价规范》等,推进医养结合工作。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卫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