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1-08
深晚报道 | 寻乌调研: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发源地践行这一论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座车水马龙的摩登都市,与一个鸡犬相闻的赣南小城,会有多少牵扯?

4 月下旬,在集团和报社领导的带领下,深晚采访小分队奔赴寻乌。事实上,在接到采访任务时,我和同行的小伙伴都有些迷茫:两个空间相距甚远,体量不对等、文化不同源的城市有何联系?

事实上,通过几日的实地采访调查,我们窥见了这座小城斑斓的一面,在某些方面,它甚至可以成为观察国内小城镇发展的样本。而它和深圳之间,不仅有着 " 同饮一江水 " 的缘份,更有着一脉相承的城市精神内核。

▲深圳晚报财经新闻中心记者 王新根

深入一线获取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

深晚采访小分队到达寻乌的当晚,我们沿着寻乌水夜行,尝试去感受这座城市的 " 性格 "。

小城的夜晚来得特别早。在一家水果店,热情的女店主一定要把刚摘下的 " 血橙 " 切开给我们尝尝," 不买也没关系 "。

4 月 24 日,采访小分队来到水源乡太湖新村,虽然叫 " 村 ",这里事实上更像一个小区;在南桥镇南龙村,我们看到村图书馆里认真学习的村民和摆满特产的电商工作室,与大树底下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攀谈扶贫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在天堑一般的青石岩脚下,我们一起憧憬一个 " 养在深闺 " 的景区拨云见日,同事 " 小鲜肉 " 宁杰文操纵无人机冲上云霄,带我们俯瞰这座小城的山山水水。

经过一天走访,我们大致了解了寻乌的 " 底色 "。25 日,我们兵分三路,我的目标是探寻寻乌的 " 橙色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通过访谈几位果业带头人,我了解到扶贫政策是如何帮助寻乌果业走出大山;深入果园,果农们的辛苦和喜悦让我感同身受;同事邱志东负责挖掘寻乌的 " 红 " 色,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面对面地与革命烈士家属沟通,翻阅多部文献,发掘《寻乌调查》与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论断产生的土壤;最为辛苦的是李晶川老师带领的寻 " 绿 " 小分队,他们披荆斩棘,登上千米之高的桠髻钵山,只为了探寻第一缕东江水,作为从业多年的深晚资深记者,他还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坚持一探到底的职业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

▲ " 情系东江 寻深携手 " 专题报道版面图

26 日下午,我们坐上回深的汽车,车窗外大雨滂沱,天地间一片迷茫,我们脑海中的寻乌清晰万分。

多样化传播方式引各方点赞

回到深圳以后,深圳晚报以极高的规格对寻乌采访做了报道。在报纸上连续刊发 12 篇深度稿件,还在 ZAKER 上建立了 " 情系东江 深寻携手 " 专题,并配套推出《东江源 碧水情》视频,用短视频的方式讲述寻乌深圳两地因东江水血脉相连的情缘;H5《我是一滴奔向深圳的东江水》,用手绘长图的方式深情描绘了发源于寻乌的东江水一路向南奔向深圳,哺育沿江的万千儿女的壮阔场景。

传统纸媒报道、新媒体专题、视频产品、创意 H5 等各种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使此次寻乌专题报道呈现出立体生动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寻乌老区在深圳各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报道在寻乌、深圳两地引发强烈反响,引发各方点赞。寻乌县政府官方微信《寻乌宣传》对深圳晚报的报道几乎每篇全文转发,在当地引发热议。寻乌县的领导多次表示,感谢深圳晚报对寻乌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深圳人看到寻乌的报道,对寻乌老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表示要去寻乌游玩或者前往寻找合作机会。

在 5 月 18 日的第十五届文博会上,中宣部主要领导在深圳报业集团的展台看到了深圳晚报有关寻乌的专题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寻乌采访距今已逾半年,回想起来,那几日的奔波与磨炼,不正是在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的发源地,对这个论断的再一次践行吗?

深圳晚报财经新闻中心记者 王新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