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 • 瓦尔泽在他的新书《逃之夭夭》中写到过这样一句话:" 我遭受的痛苦,无一不来源于自身。" 然而对于德语文坛上话题度颇高的瓦尔泽来说,将自己陷入外界现实纷争的漩涡当中,或许曾经是他的生活常态。1998 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的瓦尔泽在德国的政治地标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发表答谢演讲,这篇演讲引起的风波让瓦尔泽一度深陷舆论漩涡。瓦尔泽甚至不得不考虑离开德国,移民邻国奥地利。
然而这位险些被自己国家 " 放逐 " 的作家,曾因这样的评价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瓦尔泽以他的作品描写和阐释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和随笔向德国人展现了自己的祖国,向世界展现了德国,让德国人更了解祖国,让世界更了解德国。" 书写德国,却不被德国所理解,直至一度考虑离开德国,年逾九旬的瓦尔泽的一生或许可以很准确地诠释德国作家歌德说过的一句话:" 德国作家是德国的受难者。"
2019 年 10 月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马丁 · 瓦尔泽最新长篇小说《逃之夭夭》,这也是浙江文艺 " 马丁 · 瓦尔泽作品系列 " 继《恋爱中的男人》《迸涌的流泉》《批评家之死》《寻找死亡的男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瓦尔泽重磅作品。这本篇幅不大的小说,是瓦尔泽的一部生命之书,它浓缩了瓦尔泽思想和人生的精华。正是通过这样一本小说,瓦尔泽展现了自己一生与批评、政治、爱情斗争的 " 受难 " 史,并且最终通过 " 逃之夭夭 " 来摆脱纷争,实现内心的平和状态。逃之夭夭,正是晚年瓦尔泽为自己发现的生命隐喻。
《逃之夭夭》讲述的就是逃离的故事,概括来说就是逃离批评,逃离政治,逃离爱情。瓦尔泽一生参与政治斗争和文艺批评活动,也在其中饱受抨击,他一生也追逐爱情,但也饱受情爱的束缚。阅读《逃之夭夭》,很难将小说中的叙述者与作家本人截然分开,他们更像是互为代言人,共同面壁思索一生参与的政治斗争和文艺批评活动,回顾追逐过的那些恋人,他们擅长雄辩和战斗,也在一次次伤害后学会了逃之夭夭。在这部具有高度自传性的小说当中,瓦尔泽故意隐去了主人公身份的描写,也故意将故事的情节打碎,并不交代完整的前因后果,而是通过片段化的讲述来呈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碎片,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勾画出一个经历丰富、思想复杂、在众多纷争后试图悠然于物外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有一些情节充满了荒诞趣味,颇值得玩味。例如,小说中表现作家遭遇批评家的非难时的情景:作家坐在椅子上读报,读到批评家对自己的恶评的时候,他的身子悄然缩短一截,原本放在地上的双脚只能在空中打转。相应地,批评家写完恶评之后身体立刻大了一圈,需要穿大一号的西服。但是当作家跑到美国、从而逃出批评家的势力范围之后,作家又恢复了原先的身高,批评家的身形则明显缩小。通过这样的细节来表现作家和批评家之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反讽的意味浓郁。
从这种模糊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的荒诞感中,我们不难读出卡夫卡的戏谑意味来。尽管向瓦尔泽发起猛烈攻击的文学批评、残酷的政治斗争以及爱情中的苦闷似乎都来自于外部及他人,但是瓦尔泽以他耄耋之年的智慧道出:真正的逃之夭夭,仍是自身的精神超越。要实现这种超越,瓦尔泽选择了卡夫卡式的反讽之路、荒诞之路,在瓦尔泽充满变形、夸张和大胆想象的情节中,我们有感于他宝贵的幽默品质。正是通过风格上的幽默,通过艺术作品建立的乌托邦,作家获得了逃离的可能性。
瓦尔泽的语言风格高度凝练,幽默且富有哲理,对翻译者的要求很高。本书的译者为与马丁 · 瓦尔泽相熟的黄燎宇先生,他的译文拥有智性美感,使瓦尔泽文学天赋中十足的幽默、睿智和一针见血的特质得以凸显。1927 年生的瓦尔泽曾三次来到中国宣传他的作品,他长盛不衰的创造力正在创造着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或许正如黄燎宇先生评价《逃之夭夭》时说的 " 有艺术才有逍遥 ",作为 " 受难者 " 的瓦尔泽正是在苦难中发现了文学的高光时刻,也正是在文学中他疗愈了内心的苦难。
《逃之夭夭》
[ 德 ] 马丁 · 瓦尔泽 著
黄燎宇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
特约撰稿 王丽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