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19-11-22
这个小镇红色景点串成线,渔村走出渔文化特色振兴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邗宣 陈万明 见习记者 曹锋 记者 韩秋 文 / 摄)11 月的方巷,冬日暖阳驱散了清晨的寒凉。几辆大巴车一早就来到 " 张爱萍在方巷 " 史料陈列馆门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沿湖村特色点心

在扬州北郊,谈起文旅融合,邗江区方巷镇早已声名远播。" 张爱萍在方巷 " 史料陈列馆、北山党史馆 …… 一个个红色景点 " 串点成线 ",让红色文化落地生根;邵伯湖畔沿湖村以渔文化为根,做好水文章,唱响渔光曲,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1965 年,张爱萍上将到邗江方巷人民公社方巷大队蹲点,开展社教工作。短短 8 个月的时间里,张将军挑河泥、筑河堤、植树造林、兴办 " 五坊 "、搞试验田。" 方巷经验 " 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26 个省市 16 万人次来方巷参观学习。

2015 年 6 月,在张爱萍当年工作和居住的原址," 张爱萍在方巷 " 史料陈列馆开放。大量的珍贵历史老照片和实物布景,展示了张爱萍将军与方巷人民 " 同吃同住同劳动 " 的真实场景。4 年多的时间里,到此参观学习者已有 10 余万人次。

往北 10 分钟车程,有一处面朝池塘的 " 农家小院 "。1928 年,扬州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如今,这家 " 北山党史馆 " 成为一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展馆内介绍了 1925 年到 1949 年,北山地区革命大事记及革命名人事迹。

方巷镇三产办主任施广慧告诉记者,他们正依托几个红色景点打造 " 清风之旅 " 红色旅游路线,还计划将 " 张爱萍在方巷 " 史料陈列馆改造提升,以满足越来越多游客的游览需要。

从 S611 沿湖大道向东拐入沿湖路,刚经过沿湖桥就能看见一片开阔的水域。水面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十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鲜明。这里便是国家级最美渔村——沿湖村。

△曾经的渔船

现在,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吃渔家菜,住渔民家的民宿,参观渔文化博物馆,体验渔技渔歌渔民风俗,在国标休闲垂钓基地钓鱼,饱览邵伯湖自然风光。方巷镇党委统战委员、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告诉记者,去年,仅有 400 多户村民的沿湖村,迎来了国内外游客 20 多万人次,旅游产值达到 2500 万元,今年的情况比去年更好。

" 文化是魂!" 刘德宝说,沿湖村特色旅游发展的起点,就是从渔文化开始,开辟了一条独具气质的发展路径。" 渔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从 2011 年起,为推动 200 多户渔民上岸,沿湖村不断探索,大家的‘渔文化’渐渐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不仅创造了旅游收益,曾经散漫的渔民也从中找到自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帮助渔村在社会治理方面也得到明显的进步。"

△ 客栈一角

刘德宝告诉记者,沿湖村目前正在打造便民服务综合体,提高游客服务能力,同时也希望将周边三个村也带入发展规划,将农耕文化和渔文化结合,建立更加丰富精彩的文旅业态。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标签

渔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