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19-12-15
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93岁逝世,生前首次把锡剧带给南京观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子扬 陈敏)舞台上,她是文质彬彬的落难才子文必正,是多愁善感的富家公子贾宝玉,也是至情至性的大家闺秀祝英台。在台下,她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儿媳妇,是著名作家叶兆言的母亲,更是一代锡剧宗师。她就是姚澄。

12 月 14 日 18 时 20 分,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姚派艺术创始人姚澄,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 93 岁。

△姚澄(前左)与公公叶圣陶(前右)、爱人叶志诚(后右)、儿子叶兆言(前中)

第一次把锡剧带给南京观众

姚澄出生在曲艺世家,父亲姚根宝以唱滩簧戏为生,她 11 岁进戏班学艺,将一生奉献给了锡剧艺术。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姚澄奉献过无数脍炙人口的角色。现代快报记者犹记得,在锡剧名篇《双珠凤》中有这样一幕,落魄书生文必正向小姐讲述自己的身世。只见姚澄饰演的文必正,身穿长衫、头戴公子巾、剑眉高挑,一拂袖唱道:" 家父早亡母在堂,膝下唯我解凄凉。" 优雅的姿态,翩翩的风度,令人惊叹。

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姚澄第一次来到南京。那个时候,南京鲜有观众听过锡剧,这门艺术能不能在这块土地上扎根,没人知道。但她却表示,看着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自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她预感自己将开启舞台生涯中最美的篇章。

那一年的春节,姚澄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也是在南京上演的第一部锡剧。演出后,观众反响剧烈。后来姚澄又排演了《罗汉钱》,同样在南京取得了不俗的反响,直至今天,仍有很多南京观众心心念念着这出戏。从那以后,锡剧也终于在非吴语地区站住了脚跟。

桃李满天下!临终还心系锡剧

在南京功德园,姚澄的灵堂上,摆满了来自全省,徒弟徒孙们的花圈,气氛肃穆。" 老师这一生桃李满天下,受她点拨过的人,上至八十多岁的艺术家,下至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姚澄的徒弟许美霞如是说。

△许美霞与姚澄

许美霞告诉记者,她有三个词形容老师:" 严谨 "" 正派 "" 高山仰止 ",她记得初次跟老师学戏时的场景:时值盛夏,酷热难耐,老师亲自示范,给她指导《拔兰花》的一个动作。老师一遍遍演示,毛巾上满是汗水,拧干后再来,直至满意。" 我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我有今天的成绩,全是姚老师的功劳。"

许美霞表示,即使到了晚年,姚澄依然坚持育人,传承锡剧艺术。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经常有很多徒弟徒孙上门求教,姚老师来者不拒,不管有多累,也一定不吝赐教。即使不是 " 姚派 " 的传人,她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老师临走前,我到医院看望了她三次,为她做了她爱吃的虾、肉圆、西兰花。" 许美霞回忆起姚澄临终的日子,心中颇为感慨:那时老师躺在病床上,就握着她的手,聊聊家常生活、聊聊锡剧艺术。她不想老师太累,让老师闭目养神,为老师脱鞋洗脚。

" 在台上,姚老师是神形兼备的戏剧角色,下了台,她是精益求进的艺术家。不管是做人还是做艺,她都是我们戏剧工作者的楷模,永远如此。" 许美霞说。

从江阴走出去,心系江阴锡剧发展

12 月 14 日晚,得知姚澄逝世的消息后,江阴市锡剧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沉痛哀悼,文中包含了姚澄的生平、对锡剧的贡献和大量珍贵照片,姚澄的学生、同事、粉丝以及江阴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哀痛与不舍。

" 姚澄老师是江阴山观人,江阴是她永远的娘家,娘家人永远记得她!" 现代快报记者电话采访江阴市锡剧团团长沈鸣华时,他声音哽咽。1926 年 11 月 26 日,姚澄出生江阴金童桥边一个叫姚家埭的小村子,11 岁便离开家乡去戏班拜师学艺," 虽然少小离家,但姚老师乡音浓厚,她的不少锡剧唱腔里也能听出江阴的口音 "。

姚澄对家乡感情很深。1980 年,她在江阴市锡剧团创排的大型古装锡剧《天要落雨娘要嫁》剧中担任吴氏一角,在江阴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2016 年,江阴市锡剧团建团 60 周年,姚澄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回家乡,她说:" 家乡锡剧事业发展,我一定要关心。"

沈鸣华还告诉记者,在姚澄老师的家乡,有一个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 " 姚澄小锡班 ",成立了快 7 年了。这个月 20 日,这里还有一场锡剧展演活动,表演的全是姚澄老师家乡的锡剧年轻好苗子," 姚老师虽然不在了,但锡剧的传承和发展,会在家乡继续绽放的 "。

(编辑 高淼)

相关标签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